盼泽网 > 范文 > 正文

​《老学庵笔记》阅读*及原文翻译

2025-08-11 01:16 来源:盼泽网 点击:

《老学庵笔记》阅读*及原文翻译

田登作郡,自讳其名,触者必怒,吏卒多被榜笞,于是举州皆谓灯为“火”。上元放灯,许人入州治游观,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:“本州依例放火三日。”

(注解:田登,人名。上元:元宵节)

1.解释加点词:

image.png

(1)田登作郡,自讳其名(2)于是举州皆谓灯为“火”

2.翻译下列句子。

于是举州皆谓灯为“火”。

译文:

3.这个故事的大意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,即:

4.你认为,田登是个怎样的人?

参考*

1.忌讳全,整

2.于是整个州都把灯说成是“火”。

3.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

4.*、蛮横、*,不顾老百姓生活的胡作非为的昏官。

注释:

讳——避讳;

笞(chi1)——用鞭、杖、或板子打

遂——于是

自讳其名——忌讳别人直呼他的名字。

触——触犯

榜笞——拷打

作郡——做郡太守

揭——公布

皆——都

举——全

书——书写、写

参考译文

田登做了州官,他忌讳别人直呼他的名字(由于他名字的“登”,与“灯”谐音。他不许身边的人,在谈话时,说到任何一个与“登”同音的字。)触犯了他这规矩的人,必定(让他)大怒。官吏、兵卒大多(因此)遭受鞭打。在这种情况下全州的老百姓,只好称“灯”为“火”。正值上元节放灯的日子,(官府)允许人们在州的辖区内游览赏玩。于是官吏就在发布于闹市的文书上写到:“本州按照惯例,放火三天。”

故事北宋时,有个州的太守名田登,为人*蛮横,因为他名“登”,所以不许州内的百姓在谈话时说到任何一个与“登”字同音的字。于是,只要是与“登”字同音的,都要其它字来代替。谁要是触犯了他这个忌讳,便要被加上“侮辱地方长官”的罪名,重则判刑,轻则挨板子。不少吏卒因为说到与“登”同音的字,都遭到鞭打。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到来。依照以往的惯例,州城里都要放三天焰火,点三天花灯表示庆祝。州府衙门要提前贴出告示,让老百姓到时候前来观灯。可是这次,却让出告示的官员感到左有为难。.怎么写呢?用上“灯”字,要触犯太守;不用“灯”字,意思又表达不明白。想了好久,写告示的小官员只能把“灯”字改成”火”字。这样,告示上就写成了“本州照例放火三日”。告示贴出后,老百姓看了都惊吵喧闹起来。尤其是一些外地来的客人,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,还真的以为官府要在城里放三天火呢!大家纷纷收拾行李,争着离开这是非之地。当地的老百姓,平时对于田登的*蛮横无理已经是非常不满,这次看了官府贴出的这张告示,更是气愤万分,忿忿他说:“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,这是什么世道!”田登作郡,自讳其名,触者必怒,吏卒多被鞭笞,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。值上无效灯,许人人州治游观,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日:“本州依例放火三日。”

释义:允许当官的放火胡作非为,不允许老百姓点灯照明。比喻反动统治者能够胡作非为,老百姓的正当言行却受到种种限制。

第2篇:《看松庵记》阅读*及原文翻译

看松庵记

宋濂

龙泉多大山,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,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,状类箕筐,人因号之为"匡山"。山多髯松,弥望入青云,新翠照人如濯。松上薜萝份份披披,横敷数十寻,嫩绿可咽。松根茯苓,其大如斗,杂以黄精、前胡及牡鞠之苗,采之可茹。

吾友章君三益乐之,新结庵庐其间。庵之西南若干步,有深渊二,蛟龙潜于其中,云英英腾上,顷刻覆山谷,其*正白,若大海茫无津涯,大风东来,辄飘去,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。庵之东北又若干步,山益高,峰峦益峭刻,气势欲连霄汉,南望闽中数百里,嘉树帖帖地上如荠,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。庵之正南又若干步,地明迥爽洁,东西北诸峰,皆竞秀献状,令人爱玩忘倦,兼之可琴可奕,可挈尊?而饮,无不宜者,君复为构环中亭。

君诗书之暇,被鹤氅衣,支九节筇①,历游三亭中,退坐庵庐,回睇髯松,如元夫、巨人拱揖左右。君注视之久,精神凝合,物我两忘,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。君乐甚,起穿谢公屐,日歌吟万松间,屐声锵然合节,与歌声相答和。髯松似解君意,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。君??②曰:"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。"遂以名其庵庐云。

龙泉之人士,闻而疑之曰:"章君负济世长才,当闽寇压境,尝树旗鼓,砺戈矛,帅众而捣退之,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。今乃以'看松'名庵,若隐居者之为,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,抑以斯人不足与,而有取于松也?"金华宋濂窃不谓然。夫植物之中,禀贞刚之气者,唯松为独多。尝昧昧思之:一气方伸,根而蕴者,?而敛者,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;及夫秋高气清,霜露既降,则皆黄陨而无余矣。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,非松也耶?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,求君之志,盖亦若斯而已。君之处也,与松为伍,则嶷然有以自立;及其为时而出,刚贞自持,不为物议之所移夺,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,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。或者不知,强谓君忘世,而致疑于出处间,可不可乎?

(选自《宋濂全集》,有删改)

[注]①九节筇(qi?ng):一种竹杖。②??(ji?):赞叹。

9.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,不正确的一项是

a.采之可茹茹:吃b.皆竞秀献状秀:开花

c.被鹤氅衣被:通"披",穿着d.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狎:接近

【*】b

b放入语境中,“东西北诸峰,皆竞秀献状,令人爱玩忘倦”,显然,选项中的“秀”是说山峰的,应为“秀美”之意。

10.下列各组句子中,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

a.人因号之为"匡山"b.蛟龙潜于其中

不如因善遇之州司临门,急于星火

c可挈尊?而饮d.今乃以'看松'名庵

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今其智乃反不能及

【*】d

a“因”:一为“因此”,一为“趁机”。

b“于”:一为“在”,一为“比”。

c“而”:一表修饰,一表转折。

d“乃”:都是“竟然”。

11.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,全部属于描写匡山松树一组是

①弥望入青云,新翠照人如濯②横敷数十寻,嫩绿可咽

③嘉树贴贴地上如荠④如元夫、巨人拱揖左右

⑤日歌吟万松间⑥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

a.①③④b.②③⑤c.①④⑥d.②⑤⑥

【*】c

将每个句子都放入文本具体语境中去,不难发现:②是说薜萝,“松上薜萝份份披披,横敷数十寻,嫩绿可咽”3说的是南望闽中数百里的嘉树,“南望闽中数百里,嘉树帖帖地上如荠”5说的是章三益,“君乐甚,起穿谢公屐,日歌吟万松间”。

12.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,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

a.匡山位于龙泉的西南面,因为四面高耸,中间低洼,形状如"箕筐"而得名。它景*美,引人入胜。

b.章三益在匡山上盖了草舍后,又根据草舍周围环境的特点建造了三个亭子,在亭中*琴、下棋、喝酒。

c.章三益读书之余,常在松间歌吟,与松树心意相通,精神想合,深得看松之趣,因此把草舍命名为"看宋庵"。

d.宋濂不同意龙泉人士对章三益的看法,他认为章三益无论隐居还是出来做官,都能像松树一样坚持*守。

【*】b

从文本“庵之正南又若干步,地明迥爽洁,东西北诸峰,皆竞秀献状,令人爱玩忘倦,兼之可琴可奕,可挈尊?而饮,无不宜者,君复为构环中亭”看,原文只说那里(环中亭)可以*琴下棋饮酒,于是就在那里建了环中亭,并没有说自己在所建的三个亭子里*琴、下棋、喝酒。

13、把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。

(1)章君负济世长才,当闽寇压境,尝树旗鼓,砺戈矛,帅众而捣退之,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。

(2)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,非松也耶!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,求君之志,盖亦若斯而已。

*:(1)章三益具有救世的优异才能,当福建贼寇逼近时,他曾经树起旗鼓,磨砺兵器,率众击退了他们,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。

(2)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,不是松树吗!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,推求章三益的志向,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。

【参考译文】

龙泉有许多高大的山峰,它的西南方向一百多里处的其它山峰更为高深,有一座四周高耸突起而中间低洼,其形状像箕筐一样的山,人们因此称之为“匡山”。匡山上有许多髯松,满眼的松枝高耸*高空的云中,松树的颜*清新翠绿,光彩照人,像是用水洗过一样。松树身上的薜荔和女萝非常茂盛,横向铺展几十丈,薜萝的叶片嫩绿可咽食。松根处的茯苓,它的大小像斗一样,还掺杂有黄精、前胡和牡鞠的嫩苗,采摘它们可以吃。

我的好友章三益喜欢这里,在那匡山里面新修建了草舍。草庵西南若干步的地方,有两个深潭,蛟龙潜藏在那里面,云彩轻盈明亮地升腾上来,一会儿就覆盖住了山谷,云彩的颜*是纯正的白*,白茫茫像大海一样苍茫没有边际。大风从东面吹来,浮云随即飘然而去,章君又建造了烟云万顷亭。草庵的东北方向又若干步的地方,山更高,峰峦更加陡峭,气势似欲连接天空,向南眺望闽中数百里的地方,秀美的树木帖伏在地上像荠菜一样,章君又建造了唯天在上亭。草庵的正南面又若干步,地势明亮高远爽心洁净,东面西面北面的众山峰,都争斗着各自的秀美呈献着各自的形状,让人喜爱游玩忘记了疲倦,加上那里可以*琴、下棋,可以提挈着酒器饮酒,没有不适宜的,章君又建造了环中亭。

章君吟诗读书的闲暇,穿着鹤氅大衣,拄着九节竹杖,逐一在三个亭子中游玩。回来后坐在草舍中,回头斜视着髯松,髯松像善士、巨人一样环绕卫护在身边。章君注视髯松良久,精神与髯松凝聚结合在一起,物和我两相忘却,恍然像是与千年以上的古代的豪杰共同说话一样。章君非常快乐,站起来穿上谢公屐,每天在万棵松林间唱歌吟诗,木屐的声音锵然合乎节拍,与歌声相互应和。髯松似乎理解章君的心意,也轻轻地发出笙箫般的声音来相互*。章君赞叹说:“这是我所得到的观看松树的乐趣啊。”于是就用“看松”来命名他的草舍。

龙泉有名望的人,听说了章君的行为后怀疑他说:“章三益具有济世的优异才能,当福建贼寇逼近时,他曾经树起旗鼓,磨砺兵器,率众击退了他们,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。现在却用‘看松’来命名草舍,像是隐居者的行为,难道是鄙视世俗的搅扰而不亲近它们,或者认为这些人不值得结交,而从松树那里有所获取吗?”金华的宋濂私下不认为是这样。那些植物之中,秉持坚贞刚直的正气的,只有松树拥有最多。我曾经深深地思考它,那些一旦气势可以伸展,树根蕴藏者,草根收敛者,没有哪个不振作突出,舒展花朵,来展现自己的美丽于一时的。等到那深秋空气清冷的时候,霜露降下之后,就都枯黄陨落而没有剩余了。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,不是松树吗?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,推求章三益的志向,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。章君的处世,与松树为伴,就有用来自立的高峻品质;等到他因为时事而出仕,自己坚持刚直坚贞,不被众人的议论所改变,最终能够建立事业功勋而泽被百姓,章君最初未曾与松柏精神相违背。有的人不知道这个道理,牵强地认为章君是忘却了世情,因而对章君出仕与退隐之间的不同提出了疑问,恐怕是不应该的吧!

第3篇:阅读*及原文翻译阅读*及原文翻译

光颜,字光远。葛旃少教以骑射,每叹其天资票健,己所不逮。长从河东*为裨将,讨李怀光、杨惠琳,战有功。从高崇文平剑南,数搴旗蹈*,出入若神,益知名。进兼御史大夫,历代、?扯?荽淌贰?p>

元和九年讨蔡,以陈州刺史充忠武*都知兵马使。始逾月,擢本*节度使,诏以其*当一面,光颜乃壁?匏?C髂辏?笃圃羰鼻?3酰?舫垦蛊溆?哉螅?诓坏贸觯?庋栈倨湔ぃ???锿蝗朐糁校?赐?辉伲?谑豆庋眨?讣?渖砣玮?W永柯眵壁晌奚钊耄?庋胀θ羞持??谑鞘空?埽?裟死1薄5贝耸保?钫虮?凡淌?嗤停?喙瞬豢锨埃?拦庋障劝茉簟J迹?岫刃?恐罹??刮?茏谘裕骸肮庋沼露?澹?亓⒐Α!?/p>

十二年四月,败贼于郾城,死者什三,数其甲凡三万,悉画雷公符、斗星,署曰:“破城北*。”郾守将邓怀金大恐,其令董昌龄因是劝怀金降,且来请曰:“城中兵父母妻子皆质贼,有如不战而屈,且赤族。请公攻城,我举火求援,援至,公迎破之,我以城下。”光颜许之。贼已北,昌龄奉伪印,怀金率诸将素服开门待。

都统韩弘素蹇纵,*挟贼自重,且恶光颜忠力,思有以挠蔑之。乃饬名姝,教歌舞、六博,襦褐珠?,举止光丽,费百巨万,遣使以遗光颜,曰:“公以君暴露于外,恭进侍者,慰君征行之勤。”光颜约旦日纳焉。乃大合将校置酒,引使者以侍姝至,秀曼都雅,一*惊视。光颜徐曰:“我去室家久,以为公忧,诚无以报德。然战士皆弃妻子,蹈白刃,奈何独以女*为乐?为我谢公,天子于光颜恩厚,誓不与贼同生!”指心曰:“虽死不贰。”因呜咽泣下,将卒数万皆感激流涕,乃厚赂使者还之,于是士气益励。

光颜*忠义,善抚士,其下乐为用。许师劲悍,常为诸*锋,故数立勋。

(《新唐书列传第九十六》,有删节)

9.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,不正确的一项是

a.己所不逮

逮:赶得上

b.光颜乃壁?匏?/p>

壁:构筑营垒

c.相顾不肯前

顾:照顾

d.贼已北

北:败走、败逃

10.下列各组句子中,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

a.长从河东*为裨将

*,水为之,而寒于水

b.光颜勇而义

未有封侯之赏,而听细说

c.天子于光颜恩厚

鲁肃闻刘表卒,言于孙权曰

d.乃厚赂使者还之

臣乃敢上璧

11.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,全部表明李光颜勇猛、善用计谋的一组是

①数搴旗蹈*

②光颜毁其栅,将数骑突入贼中

③光颜挺刃叱之

④悉画雷公符、斗星

⑤誓不与贼同生

⑥其下乐为用

a.①③⑤

b.①②④

c.②③⑥

d.④⑤⑥

12.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,不正确的一项是

a.李光颜天资敏捷矫健,平定剑南时多次拔取敌旗,攻取敌营,出入神速,名声很响,被提拔为御史大夫、刺史等。

b.*蔡州时,敌*用阵势压制住李光颜的阵营,李光颜只身率领几个骑兵突入敌营,往返冲突,于是全*士气大振,击溃了敌*。

c.李光颜命人在缴获的铠甲上全都画上雷公符、斗星,写上“破城北*”,使郾城守将邓怀金非常恐惧,最终不战而降。

d.都统韩弘诚心诚意地进献一些美女慰劳李光颜的部队,李光颜却借机激励部队的士气,并让使者将这些美女带回去了。

13.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。(10分)

①将数骑突入贼中,反往一再,众识光颜,矢集其身如猬。

②然战士皆弃妻子,蹈白刃,奈何独以女*为乐?

参考*

9.c(顾:观望)

10.c(c项,介词,对;a项,动词,担任/动词,成为,形成;b项,连词,表并列/连词,表转折;d项,副词,于是,就/副词,才)

11.b(⑤只是表明了李光颜的决心,⑥表明李光颜善于安抚士兵,士兵乐为其用)

12.d(“诚心诚意地进献”有误,都统韩弘是因为厌恶李光颜忠勇有力,想用美人计来瓦解李李光颜*队的斗志,不料被李光颜识破)

13.①(李光颜)率领几个骑兵突入敌*之中,往返多次,敌人认识光颜,弓箭像刺猬毛一样密集地射往他的身上。(“将”“反”“矢”“集”各1分,句意通顺1分)

②但是战士们都舍弃妻子儿女,冒着刺*冲杀,我怎么能独自以女*为乐?(“然”“妻子”“蹈”“奈何”各1分,句意通顺1分)

参考译文:

李光颜,字光远。葛旃小时候把骑射技术教给他,常常赞叹他的天资敏捷矫健,自己赶不上他。长大后李光颜跟从河东*担任副将,*李怀光、杨惠琳,立下战功。跟从高崇文平定剑南,多次拔取敌旗,踏平敌*,出入神速,名声更响。被提拔兼任御史大夫,历任代、?扯?荽淌贰?/p>

元和九年*蔡州,李光颜以陈州刺史的身份充任忠武*都知兵马使。刚刚过了一个月,就被提升为本*节度使,皇帝诏令用他的部队独当一面,李光颜便在?匏?构筑营垒。第二年,在时曲大败敌*。起初,敌*凌晨逼近李光颜的*营列阵,部队不能冲出去,李光颜就毁掉营垒的栅栏,率领几个骑兵突入敌*之中,往返多次,敌人认识光颜,弓箭像刺猬毛一样密集地射往他的身上。他的儿子拉住他的马缰绳劝他不要深入敌阵,李光颜拔出大*叱退他,于是士卒争相奋战,敌*才溃败了。在这时候,各路藩镇的部队驻兵包围蔡州十多处,都互相观望不肯向前,只有李光颜先打败敌*。当初,裴度宣谕抚慰各路藩镇的部队,回朝后,对宪宗说:“李光颜勇敢而且忠义,一定会建立功勋。”

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四月,李光颜在郾城击败敌*,打死十分之三的敌*,统计他们的铠甲共有三万,全部画上雷公符、斗星,并且题字说:“破城北*。”郾城守将邓怀金非常恐惧,郾城县令董昌龄趁着这种形势劝邓怀金投降,并且来到李光颜处请求说:“城中士兵的父母妻子儿女都抵押在贼人手里,如有不经战斗就投降的,将诛灭全族。请您攻打城池,我举火把请求援助,援兵到了,您打败他们,我就把城池献出来。”李光颜答应了他。贼兵败逃后,董昌龄奉献伪县印玺,邓怀金率领所有将领穿着平时的衣服打开城门等候。

都统韩弘平素傲慢骄纵,私下挟持叛贼,自显威风,并厌恶李光颜对朝廷忠心尽力,想方设法枉曲、毁坏李光颜的名声。于是修饰美女,教会她们歌舞、弈棋等技能,并精心打扮,使她们举止光鲜靓丽,耗资百万,派使者把她们送给李光颜,说:“李公为了君王而在野外风餐露宿,我恭敬地进献一些侍奉的人,慰劳您征战的辛苦。”李光颜约使者第二天早晨收纳侍奉的人。李光颜于是*将校,大摆酒宴,引领使者带着侍奉的美女进来,一个个曼妙清秀,举止优雅,全*将士吃惊地注视着。李光颜慢慢地说:“我离开家已久,是为国家分忧,实在没有什么用来报答皇上的大恩大德。但是战士们都舍弃妻子儿女,冒着刺*冲杀,我怎么能独自以女*为乐?替我感谢韩公:天子对我李光颜恩德厚重,我发誓不和贼兵同生!”指着心脏说:“即使死了也忠贞不贰。”于是呜咽泪下,几万将士都感激流涕,于是厚赏使者,让他们返回,于是李光颜部队士气更加高涨。

李光颜秉*忠义,善于安抚士兵,他的部下都乐意被他任用。许州*队强劲勇悍,常常担任各路*队的先锋,所以多次建立功勋。

第4篇:阅微草堂笔记阅读*及原文翻译

里有丁一士者,矫捷多力,兼习技击、超距之术。两三丈之高,可翩然上;两三丈之阔,可翩然越也。余幼时犹及见之,尝求睹其技。使余立一过厅中,余面向前门,则立前门外面相对;余转面后门,则立后门外面相对。如是者七、八度,盖一跃即飞过屋脊耳。后过杜林镇,遇一友,邀饮桥畔酒肆中。酒酣,共立河岸。友曰:“能越此乎?”一士应声耸身过。友招使还,应声又至。足甫及岸,不虑岸已将圮,近水陡立处开裂有纹。一士未见,误踏其上,岸崩二尺许,遂随之坠河,顺流而去。素不习水,但从波心踊起数尺,能直下而不能旁近岸,仍坠水中。如是数四,力尽,竟溺焉。

盖天下之患,莫大于有所恃。恃财者终以财败,恃势者终以势败,恃智者终以智败,恃力者终以力败。有所恃,则敢于蹈险故也。

(选自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》)

9.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,不正确的一项是()

a.尝求睹其技睹:观看

b.不虑岸已将圮虑:料想

c.但从波心踊起数尺踊:跃起

d.有所恃,则敢于蹈险故也蹈:用脚踢

解析:d项,蹈,“踏,践行”引申为“冒”。

*:d

10.下列句子中,对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()

a.兼习技击、超距之术习:练习,学习

b.素不习水习:习惯

c.盖一跃即飞过屋脊耳跃:跳起

d.友曰:“能越此乎?”越:跨过

解析:b项,“习”应解作“通晓,熟悉”。

*:b

【参考译文】

乡里有个叫丁一士的人,强壮敏捷很有力气,兼会格斗、轻功的武艺。两三丈的高度,可以轻松地跃上;两三丈宽的距离,也可以轻松越过。我小时候,还见过他,曾请求看看他的本领。他让我站在过道里,我面向前门,他先站到前门外面对着我;等我转过身子面向后门时,他已经站到后门外面对着我了。像这样反复了七、八次,原来(在我转身的时候),他一跳就飞过屋顶了。后来,他路过杜林镇,遇到一位朋友,请他到桥旁酒店中喝酒。酒喝足了,他们站在河边眺望。朋友对他说:“你能跳过这条河吗?”丁一士应声一耸身就跃过去了。朋友招呼他回来,他又应声跳过来。可是,脚刚刚到岸边,不料河岸已经快崩毁了,靠近水的陡直地方断开了一条裂纹。丁一士没有看到,不小心踏在它上面,河岸崩裂了二尺多,于是随着崩倒的河岸掉到河里,顺流冲走了。他素来不熟悉水*,只能从波涛中间窜起几尺高,只会直上直下窜动而不能游向岸边,仍旧掉到河中。如此跳跃多次,力气用完了,终于淹死在河里。

天下的祸患,没有比有所依仗再大的了。依仗财物的终因财物而失败,依仗势力的终因势力而失败,依仗才智的终因才智而失败,依仗力量的终因力量而失败。这是因为有所依仗,就敢于冒险的缘故。

第5篇:《太史升庵全集》阅读*及原文翻译

诸葛武侯八阵图,在蜀者二:一在夔州之永安宫;一在新都之弥牟镇。在夔者盖侯从先主伐昊,防守江路,行营布伍之遗制;新都为成都近郊,则其恒所讲武之场也。

武侯之人品事业,前哲论之极详,不复剿同其说。独其八阵,有重可慨者。吏谓侯推演兵法,作为八阵,成得其要。自令行师,更不覆败,深识兵机者所不能洞了。盖胜之于多算,而出之于万全,非借一于背城,而侥幸于深入也。

惜乎!其方锐意以向中原,而溪蛮洞獠,左跳右跋,以裂其势。外寇方殷,内境自惫,使夫八阵之妙,不得加于二曹三马之枭敌,而乃止试于七纵七擒之孟荻;天威神算,不骋于中原王者之区宇,而仅以服南中巴?k之偏方。事机既已迟,精力又已亏,勇贾其余,师用其分,以为大举,譬之逐盗救火之家,挺刃决水犹恐不及,而内外仇贼,自相乘机?箧助燎,则虽有倍人之知力,亦自无如之何!侯之不幸,势正类此。天之所坏,谁能支之?祚去炎汉,不待陨星而后知矣。

嗟乎!国之兴亡,天也。而千载之下,君子独遗恨于蜀汉之事者,非以武侯故耶?至其故垒遗墟,独为之爱惜不已?乃其忠义之激人,不独其法制伍之妙也。不然,则窦宪尝勒八阵以击匈奴,晋马隆用八阵以复凉州,是在侯前已有之,而后亦未尝亡也。功既有成,而后世犹竿所称述,况能传其遗迹至今乎?

慎尝放舟过夔门,吊永安之官,寻阵图之迹,惟时春初,水势正杀,自山上俯视,下百余丈,皆聚细石为之,凡八行六十四?①。土人言:夏水盛时,没在深渊,水落依然如故。在吾新都者,其地象城门四起,中列土垒,约高三尺。耕者或铲平之,经旬余复突出。此乃其精诚之贯,天之所支,而不可坏者,盖非独人爱惜之而已耳?

庆阳韩君大之,以进士出宰吾邑,始至,拜侯之荒祠,次观遗垒,重有感焉。谓慎日:“今阵图在夔者,有少陵东坡之诗,四方灼知,而此顾泯焉。无所表识,往来者不轼,樵牧者不禁,非缺欤?祠宇行当新之。阵图所在,欲伐石树道左,大书曰:‘诸葛武侯八阵图。’碑*之辞,子宜为之。”

夫崇贤存古,以示向往焉,循良事也;推表山川,考记往昔者,则史氏职也。遂书之使刻焉。

(选自《太史升庵全集》卷四,有删节)

【注】①?(jué):标志。

8.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,不正确的一项是

a.不复剿同其说

剿:抄袭。

b.则窦宪尝勒八阵以击匈奴

勒:强取。

c.惟时春初,水势正杀

杀:消退。

d.往来者不轼

轼:伏轼致敬。

9.下列各组句子中,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

a.则其恒所讲武之场也

海运则将徙于南冥

b.其方锐意以向中原

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

c.四方灼知,而此顾泯焉

因人之力而敝之

d.遂书之使刻焉

复鸳言兮焉求

10.把第i卷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。(8分)

(1)至其故垒遗墟,独为之爱惜不已?乃其忠义之激人,不独其法制伍之妙也。(4分)

(2)此乃其精诚之贯,天之所支,而不可坏者,盖非独人爱惜之而已耳?(4分)

11.第1卷文言文中,杨慎为什么要写本文?请简要概括。(5分)

参考*

8.b(统率,部署)

9.c(连词,表转折。a.副词,表判断,是;连词,就。b.代词,他;代词,自己。d.兼词,于之,在碑石上;代词,什么)

10.

(1)(4分)(人们)到诸葛亮的故地和遗弃的废墟(来凭吊),仅仅是替它痛惜不已吗?是因为他的忠义能够激励后人,不单单是他的八阵之法指挥*队打仗的绝妙啊。(“激”“制”各1分,大意2分)

(2)(4分)这是诸葛亮的精诚贯通(一生),是上天支持的,因而不能够被损坏,大概不仅仅是人们爱惜他罢了吧?(“贯”“支”各1分,大意2分)

11.(5分)①韩君嘱托;②痛惜八阵图未得大用;③彰显新都八阵图的历史价值;④赞武侯的忠义精诚;⑤考记往昔,崇贤存古。(答对1点给1分,意思相近即可)

【参考译文】

武侯诸葛亮的八阵图,在四川境内有两处:一处是在夔州的永安宫,另一处是在新都的弥牟镇。在夔州的大概是诸葛亮跟随先主刘备进攻吴国,防守长江通道,在路上留下的排兵布阵的遗迹;新都是成都的近郊,(八阵图遗址)就是诸葛亮常常演练八阵图的讲武场地。

有关诸葛亮的人品和事业,前辈们论述得很详尽了,我就不再抄袭和他们一样的说法。唯独他的八阵图,有再次可以引起感慨的地方。史书上说诸葛亮推演兵法,研制成了八阵图,完全掌握了兵法要领。(诸葛亮)自从让八阵图用于*队打仗,更是没有打过败仗,这是深知兵法谋略的人所不能通晓和明?的。因为诸葛亮取胜在于多谋略,因而用兵万无一失,并不是背向自己的城池决一死战,更(不是)深入敌境之后的侥幸取胜。

可惜啊!正当诸葛亮积极向中原进攻的时候,可南方的少数民族,不断地前来滋扰,来*诸葛亮的兵势。在外敌正盛的时候,国内的防守自然空虚,即使那如此巧妙的八阵图,却也没能应用在对付曹氏父子及司马父子这样的劲敌上,竟然只是在七擒孟获的斗争中应用;如此威力巨大的八阵图加上诸葛亮的神机妙算,不能够用于逐鹿中原的帝王战争,却仅仅作为使巴?k这类边远的少数民族臣服的方法。不仅时机早已错过,精力又大受损耗,鼓足他们剩下的勇气,兵力被使用到极限,发动大规模的战争,就好比既要追赶盗贼又要救火的人家,提着*追赶盗贼和用水灭火都还来不及,可内外的仇人贼寇,各自互相乘机从旁边撬开箱子把火烧得更大,那么即使有超过别人一倍的智慧和能力,也自然没有什么办法!诸葛亮的不幸,情势正是像这样。上天要毁坏你,谁能够支撑维持下去呢?蜀汉的福气远去,不等诸葛亮死去就已经知道了。

唉,国家兴亡,是天命呀。但是千年以来,只对蜀汉的事情遗憾的君子们,不是因为武侯的缘故吗?(人们)到诸葛亮的故地和遗弃的废墟(来凭吊),仅仅是替他痛惜不已吗?是因为他的忠义能够激励后人,不单单是他的八阵之法指挥*队打仗的绝妙啊。如果不是因为这些,那么,窦宪曾经凭借八阵来抗击匈奴,晋代的马隆用八阵来收复凉州,这些都是在诸葛亮之前就有的,并且遗迹以后也没有消失。他们的功绩已经是现成的,可后世却很少称赞传扬他们,更何况谁能留传他们的遗迹到今天呢?

我曾经坐船经过夔州,去凭吊永安宫,寻找八阵图的遗迹。当时正值初春时节,水量正在消退,从山上向下看,下面百丈深的地方,聚集了大量的小石头组成了八阵图,总共有八行六十四个标志。当地人说:夏天水多时,八阵图被淹没在深水之中,水退去之后,仍然和以前一样。在我家乡新都的八阵图,地势像城门一样四方隆起,中间布列土堆,大约有三尺高。耕种的人有时铲平土堆,过十几天土堆又冒了出来。这是诸葛亮的精诚贯通始终,是上天维护的,不能够被损坏的原因,大概不仅仅是人们痛惜他吧?

庆阳的韩君大之,凭借进士身份出任我县的主管,刚到的时候,就祭拜武侯的荒祠,然后再去参观八阵遗迹,多有感慨啊。他对我说:“如今在夔州的八阵图,有杜甫、苏东坡的诗(宣扬它),天下人都知道,但本地的八阵图遗迹反而泯没,没有任何标记,来来往往的人不表达敬意,打柴放牧的人不加以禁止,不是一种遗憾吗?祠堂和楼宇应当重新修缮一新。八阵图的所在地方,要雕刻碑石立在路的旁边,上面写上大字:‘诸葛武侯八阵图’。石碑背面的文字,你应该去写。”

尊崇贤能保存古迹,用以让后人去凭吊,是非常好的事情;推介标记河山,考证记录过往之事,就是史官的职责。我于是写了这篇记文,让他刻在碑石上。

第6篇:《王谑庵先生传》阅读*及原文翻译

山*王谑庵先生,名思任,字季重。先生作县令,意轻五斗,儿视督邮,偃蹇宦途,三仕三黜。通籍五十年,强半林居,放浪山水,且以暇日闭户读书。自庚戌游天台、雁荡,另出手眼,乃作《游唤》。见者谓其笔悍而胆怒,眼俊而舌尖,恣意描摹,尽情刻画,文誉鹊起。

盖先生聪明绝世,出言灵巧,与人谐谑,矢口放言,略无一喜惮。人有咎先生谑者。其客陆德先叹曰:“公毋咎先生谑。先生之莅官行政,摘伏发奸,以及论文赋诗,无不以谑用事。昔在当涂,以一言而解两郡之厄者,不可谓不得谑之力也。中书程守训春天请开矿,与大?邢隆同出京,意欲开采,从当涂起,难先生。守训逗留瓜洲,而赚?先生,且勒地方官行属吏礼。一邑骚动。先生曰‘无患’。驰至池黄,以绯袍投刺称眷生。?怒诃,谓县官不素服。公此来庆也,故不服素而服绯。’?意少解,复诃曰:‘今天刺称眷何也?”先生曰:‘我固安阳状元婿也,与公有瓜葛’。?大笑,亦起更绯,揖先生坐上座,设饮极欢。因言及横山,先生曰:‘横山为高皇帝鼎湖龙首,樵苏且不敢,敢问开采乎?必须题请下部议方可’。?曰:‘如此利害,我竟入徽矣。’先生耳语曰:‘公无轻言,入徽也,徽人大无状,恩甘心于公左右者甚众。我为公多备劲卒,以护公行。’?大惊曰:‘吾原不肯来,皆守训赚我’。先生曰:‘徽人恨灶训切骨,思磔其肉,而以骨饲狗。渠是以观望瓜洲,而赚公先入虎穴也。’?曰:‘公言是,我即回京,以公言复命矣。’当涂徽州,得以安诸如故,皆先生一谑之力。”

先生于*丑、已未,两计两黜。一受创于李三才,再受创于彭瑞吾。人方眈眈虎视,将下石先生,两先生对之,调笑狎侮,谑浪如常,不肯少自贬损也。晚乃*谑庵,刻悔庵以志已过,而逢人仍肆口诙谐,谑毒益甚。

(取材于张岱《王谑庵先生传》)

注释:【l】通籍:做官。【2】?:太监。【3】刺:名帖。

8.下列语句中,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
a.人有咎先生谑者

咎:责备

b.先生之莅官行政,摘伏发奸

摘:揭发

c.守训逗留瓜洲,而赚?先生

赚:盈利

d.一邑骚动,先生曰“无患”

患:担忧

9.下列各组语句中,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(3分)

a.放浪山水,且以暇日闭户读书

我为公多备劲卒,以护公行

b.且勒地方官行属吏礼

樵苏且不敢,敢问开采乎

c.渠是以观望瓜洲

公言是,我即回京

d.将下石先生,而先生对之

刻《悔庵》以志己过,而逢人仍肆口诙谐

10.下列理解和分析,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(3分)

a.王思任为官五十年,多半居于山林,或纵情山水,或闭门读书,生活自由洒脱。

b.王思任能文善谑,《游唤》显示出他笔锋犀利、笔意放纵等特点,是其成名之作。

c.作者借陆德先之口,叙述王思任解除当涂采矿危机的往事,以赞扬他为官清正。

d.王思任一生虽累遭排挤*,屡经宦海沉浮,但谑浪之*不移,狂傲之气不损。

11.下列对文中人物称谓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
a.陆德先对邢隆始终以“?”相称,流露出他对邢隆的轻视。

b.邢隆对王思任前后称呼不同,反映出他对王思任态度的变化。

c.作者在文中称王思任为“先生”,表达了他对王思任的敬意。

d.王思任晚年*为“谑庵”,不是自我贬损,而是以示自谦。

12.在当涂采矿事件中,王思任表现出哪些特点?请用三个成语加以概括。(3分)

参考*

8.(3分)c

9.(3分)d

10.(3分)c

11.(3分)d

12.(3分)写对1个成语得1分,从不同角度写出3个意思恰当的成语即可得3分。词义表达重复的只得1分。例:

临事处理的态度方面:临危不乱(处变不惊)、从容不迫(镇定自若、处之泰然)、胸有成竹、举重若轻、智勇兼备……

劝止邢隆的策略、才能方面:口齿伶俐(三寸之舌、对答如流、慧心妙舌、辩才无碍)……

解郡县之厄的人格方面:敢作敢当、当仁不让……

附录:文言文译文

山*王谑庵先生,名思任,字季重。先生作县令,不愿为五斗米折腰,轻视上级官吏,仕途困顿,三次做官,三次都被罢免。做官五十年间,大半时光在山林居住,纵情于山水,并且在闲暇的时日闭门读书。自庚戌年,游览天台、雁荡山,眼界非凡,于是写下《游唤》。读过此文的人评价他笔锋犀利,气势很盛,眼光独到,文辞尖锐,任意描摹,尽情刻画,名声兴起传扬。

王谑庵先生,聪明冠绝当世,说话灵活巧妙,和别人诙谐逗趣,开口便说,丝毫没有顾忌畏惧。有人责备先生戏谑。他的门客陆德先慨叹说:“诸位不要责备先生戏谑。先生为官管理政务,揭发坏人坏事,以及评论文章、写诗,无不是用戏谑的方式行事。先前在当涂,凭借着一番话就解决了两郡(当涂、徽州)的危难,这不可说不是先生戏谑的功劳。中书程守训上奏请求开矿,与大太监邢隆一同离开京师,想要先从当涂开采,为难了先生。程守训在瓜洲逗留,却骗大太监邢隆先到(当涂),并且强制地方官员行下官礼。整个郡县惶恐不安,先生说‘不要担忧’。疾行到池黄,身着红*的官服,递上名片,称是邢隆的亲戚。大太监邢隆愤怒地呵斥(先生)身为县官为何不穿青袍。先生说:‘不是这样,按常理来说慰问、吊唁应穿青袍,您来到这里应该庆祝,所以没有穿青袍而穿红*的官服。’大太监(愤怒的)神情稍稍缓和,又呵斥说:‘你的名帖上为什么说是我的亲戚?’先生说:‘我原本是安阳状元的女婿,与您有亲戚关系。’大太监大笑,也起身更换了红*的官服,拱手行礼,请先生坐上座,设宴畅饮。趁着谈论到横山的机会,先生说:‘横山是高皇帝的陵墓所在地,打柴割草尚且不敢,(冒昧地)问一下敢采矿吗?一定要奏请*各部颁布决定方可行事。’大太监说:‘这般厉害,我竟然进入安徽。’先生轻声说:‘您不要轻易谈论进入安徽,徽人很不安分,一心想要冒犯您的人很多。我替您多预备些精壮的士兵,来保护您的出行。’大太监慌张地说:‘我原本不愿意来,都是程守训欺骗了我。’先生说:‘徽人彻骨地痛恨程守训,想撕裂他的肉,把他的骨头喂狗。他因此在瓜洲观望,骗先生先入这虎穴。’大太监说:‘您说的对,我立即回京,按照您所说的回报情况。’当涂、徽州得以平安无事,都是先生戏谑的功劳。”

先生在*丑、己未年,两次考核两次降职。先后被李三才、彭瑞吾中伤。人们正虎视眈眈,将对先生落井下石,然而先生对待此事,戏谑取笑,如往常一样,不愿意稍微贬低折损自己。晚年就*为谑庵,刻下《悔庵》来记录自己的过错,但逢人仍然无所忌惮地谈笑,戏谑得更加厉害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