盼泽网 > 范文 > 正文

​渔家傲王安石阅读*及赏析

2025-08-11 01:59 来源:盼泽网 点击:

渔家傲王安石阅读*及赏析

篇一:渔家傲王安石阅读*

平岸小桥千嶂抱,柔蓝一水萦花草。茅屋数间窗窈窕。尘不到,时时自有春风扫。

午枕觉来闻语鸟,欹②眠似听朝鸡早③。忽忆故人今总老。贪梦好,茫然忘了邯郸道。

①本词是王安石第二次罢相隐居金陵时所写。②邯郸道:唐人小说《枕中记》写卢生在邯郸

image.png

道上说的话:建功树名,出将入相。。②欹(qī,倾斜)③朝鸡:上朝时的鸡鸣声

⑴窈窕:幽深的样子。

⑵欹眠:斜着身子睡觉。

参考译文

峰峦叠嶂,环抱着小桥流水;河水青碧,萦绕着繁花翠草。竹林幽深秀美,几间茅舍静立其中。和煦的春风时时吹拂,使得房屋清洁,纤尘皆无。

午睡醒来,满耳都是婉转的鸟鸣。斜倚枕头,想起当年做官时,听早朝的鸡鸣,此情景已恍如隔世。忽然想起故人都已老,自己当然也不例外。如今我贪恋闲适,已忘却了从政建功的美梦。

相关试题及阅读*

试题一

注:①这首词写于王安石二次罢相之后。②欹(qī,倾斜)③朝鸡:上朝时的鸡鸣声。

1、午枕觉来闻语鸟,欹眠似听朝鸡早。一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?(5分)

2、词的下片运用了怎样的手法?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?(6分)

3、吴聿在《观林词话》中记王安石尝于江上人家壁间见一绝,深味其首句一江春水碧揉蓝,为踌躇久之而去,后来化入自己的词中。你认为化用后的柔蓝一水萦花草比原句好在何处?(4分)

4、词的结尾两句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?(2分)

5、王安石在词中写道闻语鸟好似听朝鸡,有人据此说他虽然归隐,但仍想积极用世。你认为这种理解正确吗?请联系全词具体分析。(4分)

参考*

1、①结构上,承上启下。全词上片写景,下片叙事抒情,情与景之间,由茅屋午梦加以沟通,使上下片写景与抒情之间不觉截然有分界。②内容上,午枕一句表现出词人悠闲的情致与恬淡的心境;欹眠句,从睡醒闻鸟声,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听朝鸡,给人恍如隔世之感。

2、①衬托、用典。忽忆故人今总老衬托自己已老。茫然忘了邯郸道运用了典故,表明自己对建功立业已生茫然之情。②诗人午觉醒来,鸟语鸡鸣,感叹自己年事已高,贪恋梦境,忘了功名。写出了隐居生活的闲适、惬意,抒发了作者罢相隐居后恬静的生活情趣和心情。

3、用一水来概括一江春水,添萦花草三字烘托春光烂漫,丰富了原句的内容,提取原诗菁华,调合得巧妙自然2分;柔蓝一水,形容水*清碧,柔下得轻盈贴切,形象生动1分;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、清新、宁静的*彩美1分。

4、衬托1分;用典1分。

5、不正确1分。分析:王安石晚年这首山水词所表现的是一种恬静的美,词中反映出他退出*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闲适心情1分;对世途感到厌倦,而对大自然则无限向往,忽忆故人今总老,衬托自己之已老1分;而此时贪爱闲居的午梦,已丢却卢生邯郸道上所做的建功树名,出将入相的黄粱幻梦1分。

试题二

3、王安石,字____,号半山。(1分)

4、对这首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()(2分)

a、词的上阕既写出生活环境的幽静安宁,又借茅屋数间暗指晚年生活的困窘。

b、词的下阕中作者用语鸟和朝鸡表现出一派田园风光。

c、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厌恶功名利禄,追求平静生活的意趣志向。

d、全词以景起,以情结,情与景之间由茅屋、午梦沟通,过渡衔接自然紧凑。

5.这首词中柔蓝一水萦花草一句为后人称道,请作简要的赏析。(5分)

*:

3、介甫

4、d

5、词人用一水来概括一江春水,添萦花草三字烘托春光烂漫,柔蓝一水,形容水*清碧,柔字更是轻盈贴切,形象生动,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、清新、宁静的*彩美。

试题三

6.简要分时时自有春风扫中扫字使用的妙处。

7.这是王安石晚年退隐之后的一首山水词,请从景与情的角度加以赏析。(5分

8.词的上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隐居图景?请简要赏析。(5分)

9.词的下阙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情感?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?请简要分析。(6分)

*

6.(3分)一个扫字,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,赋予春风以人的动作、情感,(1分)呼应了尘不到,突出了环境的清新、优雅。(2分)(意思对,即可得分)

7.(5分)平岸小桥,被群山环绕;一江春水,被花草环绕;几间茅屋,窗户幽深,纤尘不染,时时有春风来清扫;午睡醒来听到鸟的鸣叫在作者笔下,这些景物远离喧嚣的俗世,具有宁静、清新、优美的特点。(2分)反映出词人退隐后平和的生活情趣和闲适心情;也表达了词人对仕途的厌倦,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。(2分)情景关系:借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(借景抒情)。(1分)(意思对,即可得分)

8.作者描绘了一幅柔美清新、幽深静谧的春日隐居图。(2分)平岸小桥、柔蓝一水,更添烂漫花草,可见景物之秀美、柔美;平岸小桥被千嶂环抱,茅屋数间被林木掩映,可见隐居环境之深窈静谧;尘不到、春风扫,可见风物之清新怡人。(3分)(评分指南:形象意境题。答题要点为:秀美、幽深、清新,能准确概括图景特点,得2分;能结合诗句赏析到位,得3分)

9.第一问:主要表现了作者对仕途感到厌倦,而向往亲近自然、心境恬淡的隐居生活。(2分)午枕觉来闻语鸟,见出词人那种与花鸟通*情的悠闲情致与恬淡心境。欹眠句,从睡醒闻鸟声,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鸡鸣,但接着写道:贪梦好,茫然忘了邯郸道,可见现如今已厌倦仕途,向往恬静如梦的隐居生活了。(2分)

第二问:用典(1分)贪梦好,茫然忘了邯郸道作者用唐代卢生曾做黄粱幻梦的典故,坦陈自己贪恋隐居生活的恬淡闲适、而已忘却仕途功利的心志。(1分)

四:

【注】这首词创作于作者晚年。此时,作者已被罢相隐居在金陵,心境渐渐平淡。

1.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作者隐居的环境。从词中看,作者隐居的环境有哪些具体特点?请根据词中内容简要概括。(5分)

2.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?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?(6分)

参考*

1.群山环抱、绿水萦绕、花草众多、居室简陋、远离尘世。(一点1分)(题干所问的是具体特点,只笼统地回答幽静美丽不给分)

2.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、对田园生活的热爱(闲适恬淡)。(2分)作者先描写了隐居环境的幽静、美丽、远离世俗纷扰,寓情于景;(1分)接着描写了自己隐居生活的闲适:午睡甜美,听听鸟语;(1分)然后将听鸟语和听朝鸡进行对比,突出感情;(1分)最后通过黄粱美梦的典故抒发自己的感情。(1分)

赏析

《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》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词作。此词作于作者晚年隐居期间。上片写景,前两句写山水之美,后三句写屋子,描绘了一幅清幽的隐居图景;下片写在这片山水中的生活情趣和体验。通篇散发出一种纯净脱俗的美,反映出作者退出*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心情。全词以景起,以情结,而情与景之间,由茅屋午梦加以沟通,使上下片写景与抒情之间不觉截然有分界,艺术上较为成熟。

王安石晚年这首山水词所表现的是一种恬静的美,就中反映出他在退出*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心情:对世途感到厌倦,而对大自然则无限向往,动辄借自然景物以抒发自己的幽怀。全词以景起,以情结,而情与景之间,由茅屋午梦加以沟通,使上下片写景与抒情之间不觉截然有分界。

起首二句写得极为娟秀,为人所称誉,乃融化他人诗句而来。吴聿《观林诗话》记王安石尝于江上人家壁间见一绝,深味其首句一江春水碧揉蓝,为踌躇久之而去,已而作小词,有平岸小桥千嶂抱,柔蓝一水萦花草之句。盖追用其词。此见词人善于融炼诗句,浑然天成。他用一水来概括一江春水,添萦花草三字烘托春光烂漫,丰富了原句的内容,提取原诗精华,调合得巧妙自然。柔蓝一水,形容水*清碧,柔下得轻盈贴切,形象生动,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、清新、宁静的*彩美。茅屋数间窗窈窕三句,以窈窕形容窗的幽深,反映出茅屋千嶂抱着的竹林里的深窈秀美。他同期写的《竹里》诗可与此参读:竹里编茅倚石根,竹茎疏处见前村。闲眠尽日无人到,自有春风为扫门。此即词中茅屋数间的一般情景。茅屋三句,包涵了《竹里》诗的全部情景,但情韵连续,融成一片,更见精严。午枕觉来闻语鸟一句,见出词人那种与花鸟共忧喜、与山水通*情的悠闲的情致与恬淡的心境。欹眠句,从睡醒闻鸟声,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骑马听朝鸡,恍如隔世。这并非久静思动,却是绚烂归于平淡后常有的心理反应。

其比较的结果,马上的鸡声还是比此时枕上的鸟声动听。此意由下文再补足。忽忆故人今总老,反衬自己之已老。而此时贪爱闲话的午梦,已丢却卢生邯郸道上所作的建功树名,出将入相的黄粱幻梦(见唐沈既济《枕中记》)。王安石二次罢相隐居金陵以后,心境渐渐平淡下来。叶梦得《避暑录话》记载:王荆公不爱*,非卧即行。晚卜居钟山谢公墩,畜一驴,每食罢,必日一至钟山,纵步山间,倦则即定林而睡,往往至日昃及归。这种旷日的游历体察,引发词人创作了不少描写水光山*的景物词。这首词,艺术的锤炼上比早年更为成熟。历来的评论家,极推崇王安石晚年写景抒情的小诗,而往往忽略这类风格的词。其实,这首得比其同类的诗还要出*。此词的主要特*,是善于融诗入词。

篇二:渔家傲王安石阅读*

王安石

平岸小桥千嶂抱,柔蓝一水萦花草。茅屋数间窗窈窕。尘不到,时时自有春风扫。

午枕觉来闻语鸟,欹②眠似听朝鸡早③。忽忆故人今总老。贪梦好,茫然忘了邯郸道。

注:①这首词写于王安石二次罢相之后。②欹(qī,倾斜)③朝鸡:上朝时的鸡鸣声。

相关题:

(1)吴聿在《观林词话》中记王安石“尝于江上人家壁间见一绝,深味其首句‘一江春水碧揉蓝’,为踌躇久之而去”,后来化入自己的词中。你认为化用后的“柔蓝一水萦花草”比原句好在何处?(4分)

(2)词的结尾两句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?(2分)

(3)王安石在词中写道“闻语鸟”好似“听朝鸡”,有人据此说他“虽然归隐,但仍想积极用世”。你认为这种理解正确吗?请联系全词具体分析。(4分)

参考*:

9.参考*:

(1)用“一水”来概括“一江春水”,添“萦花草”三字烘托春光烂漫,丰富了原句的内容,提取原诗菁华,调合得巧妙自然2分;“柔蓝一水”,形容水*清碧,“柔”下得轻盈贴切,形象生动1分;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、清新、宁静的*彩美1分。

(2)衬托1分;用典1分。

(3)不正确1分。分析:王安石晚年这首山水词所表现的是一种恬静的美,词中反映出他退出*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闲适心情1分;对世途感到厌倦,而对大自然则无限向往,“忽忆故人今总老”,衬托自己之已老1分;而此时贪爱闲居的午梦,已丢却卢生邯郸道上所做的“建功树名,出将入相”的黄粱幻梦1分。

篇三:渔家傲王安石阅读*

渔家傲①

平岸小千嶂抱,柔蓝一水萦花草。茅屋数间窗窈窕。尘不到,时时自有春风扫。

午枕觉来闻语鸟,欹②眠似听朝鸡早③。忽忆故人今总老。贪梦好,茫然忘了邯郸道。

①本词是第二次罢相隐居金陵时所写。②邯郸道:唐人小说《枕中记》写卢生在邯郸道上说的话:建功树名,出将入相。。②欹(qī,倾斜)③朝鸡:上朝时的鸡鸣声

⑴窈窕:幽深的样子。

⑵欹眠:斜着身子睡觉。

译文

峰峦叠嶂,环抱着小流水;河水青碧,萦绕着繁花翠草。竹林幽深秀美,几间茅舍静立其中。和煦的春风时时吹拂,使得房屋清洁,纤尘皆无。

午睡醒来,满耳都是婉转的鸟鸣。斜倚枕头,想起当年做官时,听早朝的鸡鸣,此情景已恍如隔世。忽然想起故人都已老,自己当然也不例外。如今我贪恋闲适,已忘却了从政建功的美梦。

第2篇:王安石《渔家傲》阅读*及全词翻译赏析

渔家傲①

王安石

平岸小桥千嶂抱,柔蓝一水萦花草。茅屋数间窗窈窕。尘不到,时时自有春风扫。

午枕觉来闻语鸟,欹②眠似听朝鸡早③。忽忆故人今总老。贪梦好,茫然忘了邯郸道。

①本词是王安石第二次罢相隐居金陵时所写。②邯郸道:唐人小说《枕中记》写卢生在邯郸道上说的话:“建功树名,出将入相。”。②欹(qī,倾斜)③朝鸡:上朝时的鸡鸣声

⑴窈窕:幽深的样子。

⑵欹眠:斜着身子睡觉。

参考译文

峰峦叠嶂,环抱着小桥流水;河水青碧,萦绕着繁花翠草。竹林幽深秀美,几间茅舍静立其中。和煦的春风时时吹拂,使得房屋清洁,纤尘皆无。

午睡醒来,满耳都是婉转的鸟鸣。斜倚枕头,想起当年做官时,听早朝的鸡鸣,此情景已恍如隔世。忽然想起故人都已老,自己当然也不例外。如今我贪恋闲适,已忘却了从政建功的美梦。

相关试题及阅读*

试题一

注:①这首词写于王安石二次罢相之后。②欹(qī,倾斜)③朝鸡:上朝时的鸡鸣声。

1、“午枕觉来闻语鸟,欹眠似听朝鸡早。”一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?(5分)

2、词的下片运用了怎样的手法?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?(6分)

3、吴聿在《观林词话》中记王安石“尝于江上人家壁间见一绝,深味其首句‘一江春水碧揉蓝’,为踌躇久之而去”,后来化入自己的词中。你认为化用后的“柔蓝一水萦花草”比原句好在何处?(4分)

4、词的结尾两句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?(2分)

5、王安石在词中写道“闻语鸟”好似“听朝鸡”,有人据此说他“虽然归隐,但仍想积极用世”。你认为这种理解正确吗?请联系全词具体分析。(4分)

参考*

1、①结构上,承上启下。全词上片写景,下片叙事抒情,情与景之间,由茅屋午梦加以沟通,使上下片写景与抒情之间不觉截然有分界。②内容上,“午枕”一句表现出词人悠闲的情致与恬淡的心境;“欹眠”句,从睡醒闻鸟声,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“听朝鸡”,给人恍如隔世之感。

2、①衬托、用典。“忽忆故人今总老”衬托自己已老。“茫然忘了邯郸道”运用了典故,表明自己对建功立业已生茫然之情。②诗人午觉醒来,鸟语鸡鸣,感叹自己年事已高,贪恋梦境,忘了功名。写出了隐居生活的闲适、惬意,抒发了作者罢相隐居后恬静的生活情趣和心情。

3、用“一水”来概括“一江春水”,添“萦花草”三字烘托春光烂漫,丰富了原句的内容,提取原诗菁华,调合得巧妙自然2分;“柔蓝一水”,形容水*清碧,“柔”下得轻盈贴切,形象生动1分;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、清新、宁静的*彩美1分。

4、衬托1分;用典1分。

5、不正确1分。分析:王安石晚年这首山水词所表现的是一种恬静的美,词中反映出他退出*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闲适心情1分;对世途感到厌倦,而对大自然则无限向往,“忽忆故人今总老”,衬托自己之已老1分;而此时贪爱闲居的午梦,已丢却卢生邯郸道上所做的“建功树名,出将入相”的黄粱幻梦1分。

试题二

3、王安石,字____,号半山。(1分)

4、对这首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()(2分)

a、词的上阕既写出生活环境的幽静安宁,又借“茅屋数间”暗指晚年生活的困窘。

b、词的下阕中作者用“语鸟”和“朝鸡”表现出一派田园风光。

c、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厌恶功名利禄,追求平静生活的意趣志向。

d、全词以景起,以情结,情与景之间由“茅屋”、“午梦”沟通,过渡衔接自然紧凑。

5.这首词中“柔蓝一水萦花草”一句为后人称道,请作简要的赏析。(5分)

*:

3、介甫

4、d

5、词人用“一水”来概括“一江春水”,添“萦花草”三字烘托春光烂漫,“柔蓝一水”,形容水*清碧,“柔”字更是轻盈贴切,形象生动,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、清新、宁静的*彩美。

试题三

6.简要分“时时自有春风扫”中“扫”字使用的妙处。

7.这是王安石晚年退隐之后的一首山水词,请从“景”与“情”的角度加以赏析。(5分

8.词的上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隐居图景?请简要赏析。(5分)

9.词的下阙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情感?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?请简要分析。(6分)

*

6.(3分)一个“扫”字,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,赋予春风以人的动作、情感,(1分)呼应了“尘不到”,突出了环境的清新、优雅。(2分)(意思对,即可得分)

7.(5分)平岸小桥,被群山环绕;一江春水,被花草环绕;几间茅屋,窗户幽深,纤尘不染,时时有春风来清扫;午睡醒来听到鸟的鸣叫……在作者笔下,这些景物远离喧嚣的俗世,具有宁静、清新、优美的特点。(2分)反映出词人退隐后平和的生活情趣和闲适心情;也表达了词人对仕途的厌倦,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。(2分)情景关系:借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(借景抒情)。(1分)(意思对,即可得分)

8.作者描绘了一幅柔美清新、幽深静谧的春日隐居图。(2分)“平岸小桥”、“柔蓝一水”,更添烂漫花草,可见景物之秀美、柔美;“平岸小桥”被“千嶂”环抱,“茅屋数间”被林木掩映,可见隐居环境之深窈静谧;“尘不到”、“春风扫”,可见风物之清新怡人。(3分)(评分指南:形象意境题。答题要点为:秀美、幽深、清新,能准确概括图景特点,得2分;能结合诗句赏析到位,得3分)

9.第一问:主要表现了作者对仕途感到厌倦,而向往亲近自然、心境恬淡的隐居生活。(2分)“午枕觉来闻语鸟”,见出词人那种与花鸟通*情的悠闲情致与恬淡心境。“欹眠”句,从睡醒闻鸟声,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鸡鸣,但接着写道:“贪梦好,茫然忘了邯郸道”,可见现如今已厌倦仕途,向往恬静如梦的隐居生活了。(2分)

第二问:用典(1分)“贪梦好,茫然忘了邯郸道”作者用唐代卢生曾做黄粱幻梦的典故,坦陈自己贪恋隐居生活的恬淡闲适、而已忘却仕途功利的心志。(1分)

四:

【注】这首词创作于作者晚年。此时,作者已被罢相隐居在金陵,心境渐渐平淡。

1.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作者隐居的环境。从词中看,作者隐居的环境有哪些具体特点?请根据词中内容简要概括。(5分)

2.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?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?(6分)

参考*

1.群山环抱、绿水萦绕、花草众多、居室简陋、远离尘世。(一点1分)(题干所问的是“具体”特点,只笼统地回答“幽静”“美丽”不给分)

2.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、对田园生活的热爱(闲适恬淡)。(2分)作者先描写了隐居环境的幽静、美丽、远离世俗纷扰,寓情于景;(1分)接着描写了自己隐居生活的闲适:午睡甜美,听听鸟语;(1分)然后将听鸟语和“听朝鸡”进行对比,突出感情;(1分)最后通过黄粱美梦的典故抒发自己的感情。(1分)

赏析

《渔家傲·平岸小桥千嶂抱》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词作。此词作于作者晚年隐居期间。上片写景,前两句写山水之美,后三句写屋子,描绘了一幅清幽的隐居图景;下片写在这片山水中的生活情趣和体验。通篇散发出一种纯净脱俗的美,反映出作者退出*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心情。全词以景起,以情结,而情与景之间,由茅屋午梦加以沟通,使上下片写景与抒情之间不觉截然有分界,艺术上较为成熟。

王安石晚年这首山水词所表现的是一种恬静的美,就中反映出他在退出*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心情:对世途感到厌倦,而对大自然则无限向往,动辄借自然景物以抒发自己的幽怀。全词以景起,以情结,而情与景之间,由茅屋午梦加以沟通,使上下片写景与抒情之间不觉截然有分界。

起首二句写得极为娟秀,为人所称誉,乃融化他人诗句而来。吴聿《观林诗话》记王安石“尝于江上人家壁间见一绝,深味其首句‘一江春水碧揉蓝’,为踌躇久之而去,已而作小词,有‘平岸小桥千嶂抱,柔蓝一水萦花草’之句。盖追用其词。”此见词人善于融炼诗句,浑然天成。他用“一水”来概括“一江春水”,添“萦花草”三字烘托春光烂漫,丰富了原句的内容,提取原诗精华,调合得巧妙自然。“柔蓝一水”,形容水*清碧,“柔”下得轻盈贴切,形象生动,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、清新、宁静的*彩美。“茅屋数间窗窈窕”三句,以“窈窕”形容窗的幽深,反映出茅屋“千嶂抱”着的竹林里的深窈秀美。他同期写的《竹里》诗可与此参读:“竹里编茅倚石根,竹茎疏处见前村。闲眠尽日无人到,自有春风为扫门。”此即词中“茅屋数间”的一般情景。“茅屋”三句,包涵了《竹里》诗的全部情景,但情韵连续,融成一片,更见精严。“午枕觉来闻语鸟”一句,见出词人那种与花鸟共忧喜、与山水通*情的悠闲的情致与恬淡的心境。“欹眠”句,从睡醒闻鸟声,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“骑马听朝鸡”,恍如隔世。这并非久静思动,却是绚烂归于平淡后常有的心理反应。

其比较的结果,马上的鸡声还是比此时枕上的鸟声动听。此意由下文再补足。“忽忆故人今总老”,反衬自己之已老。而此时贪爱闲话的午梦,已丢却卢生邯郸道上所作的“建功树名,出将入相”的黄粱幻梦(见唐沈既济《枕中记》)。王安石二次罢相隐居金陵以后,心境渐渐平淡下来。叶梦得《避暑录话》记载:“王荆公不爱*,非卧即行。晚卜居钟山谢公墩,畜一驴,每食罢,必日一至钟山,纵步山间,倦则即定林而睡,往往至日昃及归。”这种旷日的游历体察,引发词人创作了不少描写水光山*的景物词。这首词,艺术的锤炼上比早年更为成熟。历来的评论家,极推崇王安石晚年写景抒情的小诗,而往往忽略这类风格的词。其实,这首得比其同类的诗还要出*。此词的主要特*,是善于融诗入词。

第3篇:《渔家傲》阅读*

【原文】

渔家傲

范仲淹

塞下秋来风景异,衡阳雁去无留意。四面边声连角起。千嶂里,长烟落日孤城闭。

浊酒一杯家万里,燕然未勒归无计。羌管悠悠霜满地。人不寐,将*白发征夫泪。

【问题】

(1)《渔家傲》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*中所作,词的上阙写()下阙写()笔力雄健,感情沉郁。

(2)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理解,恰当的一项()

A“衡阳雁去”是说“大雁从衡阳飞走了”而并不是“大雁向衡阳飞去了”

B这首词既表达了将士们的爱国之心,又流露出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。

C“羌管悠悠霜满地“写出了边塞虽寒冷,但有羌管奏乐,生活并不艰苦,也很热闹。

D这首词感情悲观而消极,表明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。

(3)发挥想象,用一段话来描述“千嶂里,长烟落日孤城闭”的景致。

【参考*】

1、边塞秋*

思乡之情

2、b

3、群山连绵,炊烟袅袅,夕阳西下,一座孤城,表现边塞的悲凉。

第4篇:渔家傲阅读*

【原文】

渔家傲

塞下秋来风景异,街阳雁去无留意。四面边声连角起。千嶂里,长烟落日孤城闭。

浊酒一杯家万里,燕然未勒归无计。羌管悠悠霜满地。人不寐,将*白发征夫泪。

【问题】

21.请用描述*的语句来表现“千嶂里,长烟落日孤城闭”一句所展示的画面。(2分)

22.古人常借酒来传递或喜悦、或赠别、或解忧消愁的情怀,这首词借“浊酒”表达了怎样的情怀?(2分)

【参考*】

21.示例:举目望去,数不清的峰峦犹如屏障一样耸立着,斜阳西下,烟雾弥漫,在千山万壑之中一座小城紧闭大门孤独的静卧在那里,更显出死一般的沉静。(在不改变意境的情况下,有描述语句即可。2分)

22.这首词借“浊酒”表达了守边战士思家心切,壮志难酬的情怀。(意思对即可,2分)

第5篇:《渔家傲》原文赏析及阅读*

原文

渔家傲·秋思(塞下秋来风景异)

渔家傲

范仲淹

塞下秋来风景异,衡阳雁去无留意。四面边声连角起,千嶂里,长烟落日孤城闭。

浊酒一杯家万里,燕然未勒归无计。羌管悠悠霜满地。人不寐,将*白发征夫泪。

【译文】

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,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。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。重重叠叠的山峰里,长烟直上,落日斜照,孤城紧闭。

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,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,回归无法预计。羌人的笛声悠扬,寒霜洒满大地。征人不能入寐,将*头发花白,战士洒下眼泪。

译文二:

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,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。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声音随着号角响起。重重叠叠的山峰里,长烟直上落日斜照,孤孤单单的城,城门紧闭。

喝一杯陈酒怀念远隔万里的家乡,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,回归之日无法预料。羌人的笛声悠扬,寒霜撒满大地。出征的人不能入睡,将*连头发都白了,战士们流下眼泪。

[注释]

①渔家傲:又名《吴门柳》、《忍辱仙人》、《荆溪咏》、《游仙关》。

2.塞下:边境险要之地

3.衡阳雁去:即“雁去衡阳”,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。

4.边声:指各种带有边地特*的声响。

5.角:*中的号角。

6.嶂: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。

7.长烟:即荒漠上的直烟,因少风,烟直而高。

8.燕然:山名,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。

9.勒lè:刻石记功。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,出塞三千馀里,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。

10.燕然未勒:指边患未平、功业未成。

11.羌管:羌笛。

12.霜满地:喻夜深寒重。

【评点】

这首词作于仁宗康定元年(1040)至庆历三年(1043)间,当时词人正在西北边塞的*中任职。这首词就是写边塞生活,展示了*士们不怕艰苦、扫除边患同时又因长期在外,思念故里的矛盾心情。

词的上半部分着重写景,景中有情。上片写塞北风光,词人通过“风景异”、“衡阳雁去”、“四面边声”、“千嶂”、“长烟落日”以及“孤城”等一系列意象的连缀勾勒出一幅当地独有的戍边图。塞北秋寒,荒芜萧索,边声连角,雁到不息,可见此地的条件是何等艰苦。萧然冷漠的风光让人心生寒意,那么这里的人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?

词的下半部分着重抒情,情中有景。下片写将士们的心声。沉重的乡愁,付与一杯浊酒;满腔的离恨,化作羌音悠悠。夜深人静的时候,呜咽的羌音、满地的寒霜让人心生凄凉和哀愁。主人公不能入眠,想到这些将士的心理:既想固守边塞,杀敌报国,又受乡情萦绕,挥之不去。此处暗含着词人对统治者治国政策的质疑,同时也流露出渴望保家卫国、战场杀敌的爱国豪情。

这首词大开大阖,超拔豪迈,苍凉雄壮,一反先前词坛上哀婉缠绵的扭捏之气,以战事、国事入词,堪称首例,开辟了宋词的一代豪放之风。

[赏析]

渔家傲·塞下秋来是北宋范仲淹的词曲,这是一首边塞诗,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*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,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。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,把有关国家、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,可谓大手笔。

这是一首抒怀词。当时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(今陕西延安市)。这是当时第一首描写边塞题材的作品,也是宋代最早表现*旅生活的词作。上阕写景。首句顿入,起调突兀,俊骨雄风,已自夺人。千峰连亘如屏障,一座孤城,日未落而城门紧闭。也突出布防将士的备战警惕。下阕抒情。表达将士功业未立,无计归家的责任感,披露爱国衷肠。不愧苍凉感慨的豪士之伟词。这首词开启了苏辛豪放派的先声。

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(1040)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,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*战争。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,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,治*也颇有成效。当地民谣说道:"*中有一范,西贼闻之惊破胆。"这首词当作于是时。

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。一方面,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、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,另方面,也描写了外患未除、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、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。这种复杂苦闷心情的产生。是与当时宋王朝对内对外政策密切相关的。作者针对现实,曾经提出过一系列*改革方案。但都未得采纳。北宋王朝当时将主要力量用于对内部*的*,而对辽和西夏的叛乱侵扰,则基本采取守势,这就招致了对辽和西夏用兵的失败,结果转而加速了国内的危机。范仲淹在抵御西夏的斗争中提出了某些正确建议,主张"清野不与大战",待"关中稍实";"彼自困弱",并坚决反对"五路入讨"。但他的主张并未被采纳,终于遭致了战争的失利。他自己还遭受过诬陷和打击。词中所反映的那种功业未建的苦闷心情,正是这一历史现实的真实写照。

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。首句指出"塞下"这一地域*的特点,并以"异"字领起全篇,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。"衡阳雁去"是"塞下秋来"的客观现实,"无留意"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,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,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。以下十七字通过"边声"、"角起"和"千嶂"、"孤城"等具有特征*的事物,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*,征人见之闻之,又怎能不百感交集?首句中的"异"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。

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。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:"浊酒一杯"扑不灭思乡情切;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;所以产生"也无计"的慨叹。接下去,"羌管悠悠霜满地"一句,再次用声*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,此时心情,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。"人不寐"三字绾上结下,其中既有白发"将*",又有泪落"征夫"。"不寐"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。"羌管悠悠"是"不寐"时之所闻;"霜满地"是"不寐"时之所见。内情外景达到了水*融的艺术境界。

在范仲淹以前,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。由于作者有较长时期边地生活的体验,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。宋魏泰在《东轩笔录》中说:"范文正公守边日,作《渔家傲》乐歌数阕,皆以'塞下秋来'为首句,颇述边镇之劳苦,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。"可惜这组反映边塞生活的词早已散佚,只剩现存的这一首了。在北宋柔靡词风统治词坛的形势下,能够出现这样气魄阔大的作品,的确是难能可贵的。它标志着北宋词风转变的开端,并说明范仲淹实际上是苏轼、辛弃疾豪放词的先驱者。

相关试题及*:

前人评析这首词,认为开篇一个“异”字统领词的上阕,请说说这里的风景异在何处?词引用“燕然未勒归无计”的典故主要抒发什么情感?

参考*:

首句抓住“塞下”这一特殊地域来写“异”的,雁去、边声、长烟、落日孤城、千嶂等具有特征*的事物组成了一幅“塞外关山秋景图”。引用典故是为了抒发将士报国之志。现在敌*末退,边境末宁,尽管厌战思归,但怎能有回乡的打算呢?既写出了作者为国建功的远大抱负,也是对戍边战士的激励鼓舞。

第6篇:《渔家傲.东昌道中》阅读题*及赏析

野草凄凄经雨碧,远山一抹晴云积。午睡觉来愁似织。孤帆直,游丝绕梦飞无力。

古渡人家烟水隔,乡心缭乱垂杨陌。鸿雁自南人自北。风萧瑟,获花满地秋江白。

[注]作者乘船北上,在东昌道中写下的纪行之作。

(1)简要赏析“午睡觉来愁似织”中“织”字的妙处。(4分)

答:“织”字化虚为实,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写得可见可感,(2分)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愁绪的繁密,杂乱与绵长。(2分)

(2)作者在下阕是如何表达乡愁的?请简要分析。(4分)

答:①通过“乡心缭乱”直抒胸臆,写思乡心绪之烦乱,②通过南归的鸿雁反衬离家之悲愁,③以景结情,通过秋风萧瑟,荻花遍开的苍凉景象,抒发了无穷无尽的凄凉乡思。(一点2分,答出两点即可)

二:

(1)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“野草凄凄经雨碧,远山一抹晴云积”一句。(3分)

(2)结合全词,简要分析下阙中,作者是怎样表达乡愁的?(3分)

(3)“午睡觉来愁似织”一句虚实结合化虚为实,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写得可见可感,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“虚实结合”这一手法的一项是【】(2分)

a.今宵酒醒何处,杨柳岸晓风残月。(柳永《雨霖铃》)

b.五月渔郎相忆否?小楫轻舟,梦入芙蓉浦。(周邦彦《苏幕遮》)

c.问君能有几多愁,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。(李煜《虞美人》)

d.谈笑间,樯橹灰飞烟灭。(苏轼《念奴娇赤壁怀古》)

参考*

(1)远近结合(1分);近处,一阵秋雨过后,萋萋的野草又呈现出一片碧青*;抬眼远望,但见远山一片青翠,山顶正积着一层如棉絮般的白*晴云(1分);借秋雨后的凄清,流露的是凄苦之情(1分)。

(2)①通过“乡心缭乱”直抒胸臆,写思乡心绪之烦乱,②通过南归的鸿雁反衬离家之悲愁,③以景结情,通过秋风萧瑟,荻花遍开的苍凉景象,抒发了无穷无尽的凄凉乡思。(每点1分)

(3)b(对面落笔)

参考赏析:

古代文人特别擅长于在秋天抒发自己的愁绪,即所谓的悲秋。这首词的作者亦不例外,他孤身一人于“东昌道中”,目睹的是秋景萧瑟,北雁南飞更使心情不佳,于是写下了这首《渔家傲》。

词作开首二句描绘的是远近之景:近处,一阵秋雨过后,萋萋的野草又呈现出一片碧青*;抬眼远望,但见远山一片青翠,山顶正积着一层如棉絮般的白*晴云。这是由苏轼的诗句“岭上晴云披絮帽”(《新城道中》)衍化而来。然而两者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意境和感情。《新城道中》写的是春天久雨后的晴朗,透露了欢快情绪;本词写的却是秋雨后的凄清,流露的是凄苦之情。“午睡觉来愁似织”,表明前两句是作者午睡醒来可见之景,“愁”,固然是由景*之凄清而引起,然而“愁”到“似织”,总是另有原因吧。“孤帆直,游丝绕梦飞无力”,点明题目中的“道中”是水路。东昌,是清东昌府,在今山东聊城县境内,地处大运河中段。作者此时正孤身乘船在大运河上,又从词的下片得知,船正向北驶去。“帆直”,表明是顺风,船行甚速。作者是江南人,却孤身在北方,而且船还载着他继续北行,可见他是位羁旅行役者,官身不自主,“如织”的是思乡之愁。也许刚才在午睡梦中。回到了江南家乡,然而要真的使梦境成为现实,却似轻飘的游丝一般,欲飞无力。

下片开首二句继续描述两岸的所见景致,透过苍茫的烟水,依稀可辨的是古渡头和村落人家,陌上垂杨早已衰黄,在秋风中瑟瑟发抖。这一切更加撩拨着作者心中的思乡愁绪。这里的景物描写,与元马致远的《天净沙·秋思》有相似之处,不同是一写水路,一写陆路。他们都写出了“在天涯”“断肠人”的愁苦之情,恰在此时,一行雁阵向南飞去。本来这是天空中出现的自然情景,作者却有意将“雁南”“人北”放在一起,形成鲜明对比;且连用两个“自”字,加强了语气,突出作者复杂的内心活动,和面对此情此景时的难堪情态。这词以景作结:时间已是傍晚,萧瑟秋风阵阵吹过,飘落的荻花,铺满大地,白茫茫的一片;江上浩浩渺渺,更是白茫茫的一片,而作者满腔愁绪与心事,都融于这萧瑟茫茫之中了。

“东昌道中”写的是从一天的中午到傍晚,乘船沿途所见所感,虽说词中所出现的意象,已不足新鲜,但皆出自真情实感,又能做到情景交融,亦不失为成功之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