盼泽网 > 范文 > 正文

​刘向新序原文翻译

2025-08-11 00:25 来源:盼泽网 点击:

刘向新序原文翻译

一、原文:

梁尝有疑狱,群臣半以为当罪,半以为无罪,虽梁王亦疑。梁王曰:“陶之朱公①,以布衣富侔②国,是必有奇智。”乃召朱公而问曰:“梁有疑狱,狱吏半以为当罪,半以为不当罪,虽寡人亦疑,吾子决是,奈何?”朱公曰:“臣,鄙民也,不知当狱。虽然,臣之家有二白璧,其*相如也,其径相如也,其泽相如也,然其价一者千金,一者五百金。”王曰:“径与*泽相如也,一者千金,一者五百金,何也?”朱公曰:“侧而视之,一者厚倍,是以千金。”梁王曰:“善,故狱疑则从去,赏疑则从与。”梁国大悦。

image.png

由此观之,墙薄则亟坏,缯③薄则亟裂,器薄则亟毁,酒薄则亟*。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,殆未有也。故有国富民施政教者,宜厚之而可耳。

(选自刘向《新序》)

【注释】①陶之朱公:即范蠡(lí),相传他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之后,隐居陶山,改名朱公。②侔(móu):等同。③缯(zēng):丝织品的总称。

二、翻译:

梁国曾经有一件难以断定的案件,大臣们有些认为应当判有罪,有些人认为是无罪。即使是梁王也很疑惑。梁王道:“陶朱公(即范蠡),凭借平民的身份而做到举国首富,这必定是因为他有超乎常人的智慧。”于是就召来范蠡问他说:“梁国有一件难以断定的案子,断案的人一半认为有罪一半认为没有罪,即使是我也很疑惑,先生你来判断一下这个案件,怎么样?”范蠡说:“我是个卑贱的小民,也不懂得如何断案,虽然这样,(大王让我断我举个例子)我家有两块白玉璧,它们的颜*都一样,大小也一样、光泽也一样,但是它们的价钱,一块卖千金,一块卖五百金”。王说:“玉大小与*泽都一样,一块卖千金,一块卖五百金,为什么?”范蠡说:“从侧面看它,一块比另一块厚了一倍,所以价值千金”。梁王说:“好。”所以案件有了疑难,就不判罪,赏赐时有了疑难,便全部赏赐。梁国的臣民都很高兴。

由此看来,墙薄了就容易坍塌,丝织品薄就容易裂开,器物太薄就容易毁坏,酒太薄就容易发*。那些薄的事物能够保持很长时间的,那是从来没有的。所以享有国家权力畜养*,施行*教化的君主,应该厚德对待*,就可以了。

第2篇:新序原文加翻译

《新序》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编撰的一部以讽谏为*目的的历史故事类编,是现存刘向所编撰的最早的一部作品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新序原文加翻译,欢迎阅读。

【原文】

延陵季子将西聘晋

延陵季子将西聘晋,带宝剑以过徐君。徐君观剑,不言而x欲之。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,未献也,然其心许之矣。致使于晋,顾反,则徐君死于楚。于是脱剑致之嗣君。从者止之曰:“此吴国之宝,非所以赠也。”延陵季子曰:“吾非赠之也。先日,吾来,徐君观吾剑,不言而其x欲之。吾为有上国之使,未献也。虽然,吾心许之矣。今死而不进,是欺心也,爱剑伪心,廉者不为也。”遂脱剑致之嗣君。嗣君曰:“先君无命,孤不敢受剑。”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。徐人嘉而歌之曰:“延陵季子兮不忘故,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。”

宋人有得玉者

宋人有得玉者,献诸司城子罕,子罕不受。献玉者曰:“以示玉人,玉人以为宝,故敢献之。”子罕曰:“我以不贪为宝,尔以玉为宝,若与我者,皆丧宝也,不若人有其宝。”故宋国之长者曰:“子罕非无宝也,所宝者异也。”今以百金与抟黍(沪教版作“搏黍”)以示儿子,儿子必取抟黍矣;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,鄙人必取百金矣;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,以示贤者,贤者必取至言矣。其知弥精,其取弥精。其知弥粗,其取弥粗。子罕之所宝者至矣。文学常识编辑1、本文选自《新序》,是刘向采集舜禹以至汉代史实,分类编纂而成的一部书。轶闻轶事,半史半闻,原书三十卷,今存十卷,由北宋曾巩校定,清代学者有辑佚,校补各一卷。

翻译

延陵季子奉命向西出使晋国,佩带宝剑拜访徐国国君。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,嘴上没有说什么,但神*中流露出想得到宝剑的意思。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,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,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。季子在晋国完成出使任务,返还,可是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。于是,季子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。随从人员阻止他说:“这是吴国的宝物,不是用来作赠礼的。”延陵季子说:“我不是赠给他的。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,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,嘴上没有说什么,但是他的脸*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表情;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,就没有献给他。即使如此,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。如今他死,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,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。爱惜宝剑,(而不实现心中的诺言)欺骗自己的良心,刚正的人是不这样的。”于是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。继位的徐国国君说:“先君没有留下(收纳宝剑的)遗命,我不敢接受宝剑。”于是,季子把宝剑挂在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离开。(一个)徐国人赞美延陵季子,歌唱他说:“延陵季子兮(可翻为“呵”,下同)不忘故,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。”

有一个得一块宝玉的宋人,把宝玉献给宋国的大夫子罕。子罕不接受。这个献宝玉的人说:“我把这块宝玉给雕琢玉器的工人看,雕琢玉器的工人认为是真的宝玉,所以我才敢献给您。”子罕说:“我把不贪当作宝,你把玉当作宝。如果你把玉给我,我们两人都丧失宝,不如各人拥有自己的宝。”所以宋国年高有德的人说:“子罕不是没有宝,而是他所当作宝的东西与别人不一样。”现在拿百两黄金和黄莺来给婴儿看,婴儿必定选择黄莺;拿和氏璧和百两黄金来给鄙俗的人看,鄙俗之人必选择百两黄金;拿和氏璧和合于道德准则的至理之言来给贤德的人看,贤德之人必定选择合于道德的至理之言。人的知识愈精深,他所选择的也愈精妙,人的知识愈粗浅,他所选择的也愈粗俗。子罕所当作宝的东西真是到极致的境界。

第3篇:新序原文及翻译

《新序》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编撰的一部以讽谏为*目的的历史故事类编,是现存刘向所编撰的最早的一部作品。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新序原文及翻译,希望大家喜欢。

【原文】

延陵季子将西聘晋

延陵季子将西聘晋,带宝剑以过徐君。徐君观剑,不言而x欲之。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,未献也,然其心许之矣。致使于晋,顾反,则徐君死于楚。于是脱剑致之嗣君。从者止之曰:“此吴国之宝,非所以赠也。”延陵季子曰:“吾非赠之也。先日,吾来,徐君观吾剑,不言而其x欲之。吾为有上国之使,未献也。虽然,吾心许之矣。今死而不进,是欺心也,爱剑伪心,廉者不为也。”遂脱剑致之嗣君。嗣君曰:“先君无命,孤不敢受剑。”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。徐人嘉而歌之曰:“延陵季子兮不忘故,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。”

宋人有得玉者

宋人有得玉者,献诸司城子罕,子罕不受。献玉者曰:“以示玉人,玉人以为宝,故敢献之。”子罕曰:“我以不贪为宝,尔以玉为宝,若与我者,皆丧宝也,不若人有其宝。”故宋国之长者曰:“子罕非无宝也,所宝者异也。”今以百金与抟黍(沪教版作“搏黍”)以示儿子,儿子必取抟黍矣;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,鄙人必取百金矣;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,以示贤者,贤者必取至言矣。其知弥精,其取弥精。其知弥粗,其取弥粗。子罕之所宝者至矣。文学常识编辑1、本文选自《新序》,是刘向采集舜禹以至汉代史实,分类编纂而成的一部书。轶闻轶事,半史半闻,原书三十卷,今存十卷,由北宋曾巩校定,清代学者有辑佚,校补各一卷。

【原文翻译】

延陵季子奉命向西出使晋国,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。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,嘴上没有说什么,但神*中流露出想得到宝剑的意思。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,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,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。季子在晋国完成了出使任务,返还,可是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。于是,季子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。随从人员阻止他说:“这是吴国的宝物,不是用来作赠礼的。”延陵季子说:“我不是赠给他的。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,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,嘴上没有说什么,但是他的脸*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表情;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,就没有献给他。即使如此,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。如今他死了,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,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。爱惜宝剑,(而不实现心中的诺言)欺骗自己的良心,刚正的人是不这样的。”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。继位的徐国国君说:“先君没有留下(收纳宝剑的)遗命,我不敢接受宝剑。”于是,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离开了。(一个)徐国人赞美延陵季子,歌唱他说:“延陵季子兮(可翻为“呵”,下同)不忘故,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。”

有一个得了一块宝玉的宋人,把宝玉献给宋国的大夫子罕。子罕不接受。这个献宝玉的人说:“我把这块宝玉给雕琢玉器的工人看,雕琢玉器的工人认为是真的宝玉,所以我才敢献给您。”子罕说:“我把不贪当作宝,你把玉当作宝。如果你把玉给了我,我们两人都丧失了宝,不如各人拥有自己的宝。”所以宋国年高有德的人说:“子罕不是没有宝,而是他所当作宝的东西与别人不一样。”现在拿百两黄金和黄莺来给婴儿看,婴儿必定选择黄莺;拿和氏璧和百两黄金来给鄙俗的人看,鄙俗之人必选择百两黄金;拿和氏璧和合于道德准则的至理之言来给贤德的人看,贤德之人必定选择合于道德的至理之言。人的知识愈精深,他所选择的也愈精妙,人的知识愈粗浅,他所选择的也愈粗俗。子罕所当作宝的东西真是到了极致的境界了。

2、刘向,本名更生,字子政。西汉经学家、版本目录学家、文学家,所撰《别录》为我国目录学之祖。另有《说苑》、《列女传》,以及辞赋《九叹》等。编译了国别体史书<<战国策>>.

【文言实词】

(一)通假

(1)顾反则徐君死于楚“反”,同返,返回

(二)古今异义

(1)虽然,吾心许之矣。虽然,古,即使如此;今,连词,常与可是、但是连用

(2)爱剑伪心,廉者不为也廉者,古,方正为廉;今,不贪为廉

(3)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带,古,挂;今,词义缩小

(4)延陵季子将西聘晋聘,古,出使;今,聘请

(5)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,儿子必取抟黍矣儿子,古,婴儿;今,男孩子(对父母而言)

(6)此吴之宝也,非所以赠也所以,古,用(它)来;今,表因果关系的连词

(三)词类活用

1、名词、形容词活用作动词

(1)徐人嘉而歌之曰歌,歌颂

(2)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带,挂

(3)爱剑伪心,廉者不为也伪,欺诈

2、动词、形容词活用作名词

(1)延陵季子兮不忘故故,故人,老朋友

3、名词作状语

(1)延陵季子将西聘晋西,向西

4、名词、形容词意动用法

(1)所宝者异也。宝,以……为宝

(四)一词多义

1、致

(1)致使于晋:达,达到

(2)于是脱剑致之嗣君:奉献

2、为

(1)吾为有上国之使:因为

(2)我以不贪为宝,尔以玉为宝:作为

3、精

(1)其知弥精:精深,精湛

(2)其取弥精:精妙,精粹

文言虚词用法

1、之

(1)徐君观剑不言而x欲之:代词,这里代“剑”

(2)此吴之宝也:助词,的

2、以

(1)带宝剑以过徐君:表承接,相当于而

(2)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:前,把,用;后,用来

(3)我以不贪为宝:把,将

3、然

(1)虽然,吾心许之矣:这样

(2)然其心许之矣:然而,但是

【文言特殊句式】

(一)判断句

子罕非无宝也,所宝者异也。

今死而不进,是欺心也

爱剑伪心,廉者不为也。

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,鄙人必取百金矣,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,以示贤者,贤者必取至言矣。

其知弥精,其取弥精;其知弥粗,其取弥粗。

子罕之所宝者至矣。

(二)省略句

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,未献(之)也。

以(之)示玉人,玉人以(之)为宝,故敢献之。

(三)倒装句

1、定语后置

(1)宋人有得玉者

2、介词结构后置

(1)致使于晋,顾反则徐君死于楚

文言难句名句摘录精译

(1)徐君观剑,不言而*x之。

译;徐君细细的观赏了剑,未开口讨,但脸上显出想要的表情。

(2)嗣君曰:'先君无命,孤不敢受剑。'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。

译:继承人说:“先父没有这个遗命,我不敢接受这把宝剑。”于是季子就把剑挂在徐君的陵墓旁的树上,离开了。

(3)我以不贪为宝,尔以玉为宝,若与我者,皆丧宝也,不若人有其宝。

译:我将不贪作为我的宝贝,你将玉作为宝贝,如果(把玉)给了我,(那么我们俩)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了,还不如各人拥有自己的宝贝把。

(4)子罕非无宝也,所宝者异也。

译:子罕不是没有宝贝,只是他当作宝贝的东西(与众)不同罢了

(5)其知弥精,其取弥精;其知弥粗,其取弥粗。

译:一个人的知识越精深,他所选择的越精妙;一个人的知识越浅薄,他所选择的也越浅薄。

第4篇:刘向列女传原文及翻译

列女传原文这篇文章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呢?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,仅供大家阅读参考!

原文:

凉武昭王李玄盛后尹氏,天水冀人也。幼好学,清辩有志节。初适扶风马元正,元正卒,为玄盛继室。以再醮之故,三年不言。抚前妻子逾于己生。玄盛之创业也,谟谋经略多所毗赞,故西州谚日:“李、尹王敦煌。”

及玄盛薨,子士业嗣位,尊为太后。士业将攻沮渠蒙逊,尹氏谓士业日:“汝新造之国,地.狭人稀,靖以守之犹惧其失,云何轻举,窥冀非望!蒙逊骁武,善用兵,汝非其敌。吾观其数年已来有并兼之志,且天时人事似欲归之。今国虽小,足以为政。知足不辱,道家明诫也。且先王临薨,遗令殷勤,志令汝曹深慎兵战,俟时而动。言犹在耳,奈何忘之!不如勉修德政,蓄力以观之。彼若淫暴,人将归汝;汝苟德之不建,事之无日矣。汝此行也,非唯师败,国亦将亡。”士业不从,果为蒙逊所灭。

尹氏至姑臧,蒙逊引见劳之,对日:“李氏为胡所灭,知复何言!”或谏之日:“母子命悬人手,奈何倨傲!且国败子孙屠灭,何独无悲?”尹氏日:“兴灭死生,理之大分,何为同凡人之事,起儿女之悲!吾一妇人,不能死亡,岂惮斧钺之祸,求为臣妾乎!若杀我者,吾之愿矣。”蒙逊嘉之,不诛,为子茂虔聘其女为妻。及魏氏以武威公主妻茂虔,尹氏及女迁居酒泉。既而女卒,抚之不哭,日:“汝死晚矣!”沮渠无讳时镇酒泉,每谓尹氏日:“后诸孙在伊吾,后能去不?”尹氏未测其言,答日:“子孙流漂,托身丑虏,老年余命,当死于此。”俄而潜奔伊吾,无讳遣骑追及之。尹氏谓使者日:”沮渠酒泉①许我归北,何故来追?汝可斩吾首归,终不回矣。”使者不敢逼而还。年七十五,卒于伊吾。

译文:

武昭王李玄盛的王后尹氏,是天水冀人。她年幼时就喜欢读书,清辩有志节。一开始嫁给扶风人马元正,元正死后,做了李玄盛的继室。因为是再嫁的缘故,她三年时间没有说话。她抚养前妻的儿子比养自己生的还要尽心。李玄盛创业的时候,谋划经略,尹氏给了很多帮助,所以西州的谚语说:“李、尹统治敦煌。”

到了李玄盛死后,他儿子李士业继位,尊尹氏为太后。李士业准备攻打沮渠蒙逊,尹氏对李士业说:“你这个刚刚建立的国家,地窄人稀,安定地守着还担心失去,为什么要轻举妄动,暗中求取非分的期望!蒙逊骁武,善于用兵,你不是他的对手。我看他数年以来就有兼并别国的圃谋,而且天时人事好像要归顺他。现在我们国家虽然小,但也足可治理国政。知足的人不受辱,这是道家的明哲训诫。而且先王临死时,恳切地留下命令,让你们深深地慎重用兵打仗,伺机而动。这些话还在耳边,为什么就忘了!不如勉力治理德政,积蓄力量观察他。他如果过于暴虐,*就将会归顺你;你如果不建立德行,过不了几天就要事奉他了。你这次行动,不但*队打败仗,国家也将会灭亡。”李士业不听从,果然被蒙逊消灭。

尹氏到了姑臧,蒙逊引见并劳问她,她回答说:“李氏都被胡人灭了,我还再说些什么呢!”有人规谏她说:“你母子的*命还悬在别人手中,为什么还倨傲!而且国家败灭子孙被杀死.你为什么偏偏不悲伤?”尹氏说:“兴减死生,遣些都是道理的大体,为什么要等同于凡人的事情,涌起儿女的悲伤!我一个妇人,不能跟他们去死亡,难道惧怕斧铁之祸,请求做臣妾吗!如果杀了我,正是我的心愿。”蒙逊嘉赞她,不杀她,为自己的儿子沮渠茂虔聘娶她的女儿为妻。到了魏氏以武威公主的身份嫁给茂虔后,尹氏和女儿迁居酒泉。不久她女儿死,她抚摸着女儿的尸体,却不哭泣,说:“你死晚了!”沮渠无讳当时镇守酒泉,经常对尹氏说:“王后的各孙子在伊吾,王后能去吗?”尹氏猜不透他的话,回答说:“子孙漂流离散,自己又寄身在丑虏,老年余命,将要死在这裹,不能作毡裘鬼。”不久尹氏秘密逃往伊吾,沮渠无讳派骑兵追上了她。尹氏对使者说:“沮渠酒泉答应让我归往北方,为什么来追赶?你可以把我的头颅砍下来带回去,我是永远不回去了。”使者不敢逼迫她,?好返回。尹氏七十五岁时死在伊吾。

第5篇:刘宽文言文原文及翻译

刘宽为汉高祖刘邦十五世孙、司徒刘崎之子,为政以宽恕为主,被海内之人称为长者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刘宽文言文翻译,欢迎阅读参考!

刘宽文言文原文

刘宽字文饶,弘农华*人也。宽尝行,有人失牛者,乃就宽车中认之。宽无所言,下驾步归。有顷,认者得牛而送还,叩头谢日:“惭负长者,随所刑罪。”宽日:“物有相类:事容脱误,幸劳见归,何为谢之?”州里服其不校。

延熹八年,征拜尚书令,迁南阳太守。典历三郡,温仁多恕,虽在仓卒,未尝疾言遽*。常以为“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。”吏人有过,但用蒲鞭罚之,示辱而已,终不加苦。事有功善,推之自下。灾异或见,引躬克责。每行县止息亭传,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,少年勉以孝悌之训。人感德兴行,日有所化。

熹平五年,代许训为太尉。灵帝颇好学艺,每引见宽,常令讲经。宽尝于坐被酒睡状。帝问:“太尉醉邪?"宽仰对日:“臣不敢醉,但任重贵大,忧心如醉。”帝重其言。

宽尝坐客.遣苍头市酒,迂久,大醉而还。客不堪之,骂日:“畜产。”宽须臾遣人视奴,疑必自杀。顾左右曰:“此人也,骂言畜产,辱孰甚焉!故吾惧其死也。”夫人欲试宽令恚,伺当朝会,装严已讫,使侍婢奉肉羹,翻污朝衣。婢遽收之。宽神*不异,乃徐言日:“羹烂汝手?”其*度如此。海内称为长者。(《后汉书·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》)

刘宽文言文原文译文

刘宽字文饶,弘农郡华*县人。刘宽曾经乘牛车出行,有一个丢失了牛的人,就指认刘宽的驾车牛为他丢失的牛。刘宽没有说什么,卸下牛交给他步行而归。过了一会,指认牛的人找到了丢失的牛后将刘宽的牛送还,叩头谢罪说:“我对不起您这样的长者,任您处罚。'刘宽说:“事物有相似之处,事情也允许有错误,劳累你来把牛归还我,为什么还要道歉呢?”州里的人都很钦佩他的不计较。

延熹八年,朝廷征召他,授官尚书令,后升任南阳太守。先后主管过三个郡。他和气仁慈,多行宽恕,即使在匆忙之时,也从未有语言、神情急躁。刘宽一向认为若以刑罚来整治百姓,百姓就会只求逃避刑罚而没有了羞耻之心。属吏犯了过错,他只用蒲草做的鞭子施刑处罚,只是为显示羞辱,始终不对其施加严刑。政务有了功绩,总是推让给下属。有时出现了灾异,他就引咎自责。每次巡视属县,都只是住在乡间客舍,看见老年人总是与他们谈农事和乡土之事,以示关切;对年轻人则用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教诲加以鼓励。人们被他的道德和行为所感化,风俗人心一天天地改善。

熹平五年,代许训担任太尉。灵帝很爱好学术技艺,每次召见刘宽,常让他讲解经书。刘宽曾经在座位上显出醉酒入睡的样子,灵帝问:“太尉是醉了吗?'刘宽仰起头回答说:“臣不敢醉酒,但深感责任重大,内心忧虑如醉。'灵帝很看重他的说法。

刘宽曾经招待客人,派仆人去买酒。隔了很久,仆人醉醺醺地回来了。客人忍不住,骂道:“畜生。”刘宽即刻派人去探视这个仆人,怀疑他会自杀。并对身边的人说:“他是个好人啊,骂他是畜生,还有什么样的侮辱比这更厉害呢?所以我害怕他会去死。”夫人想试试让刘宽发怒,待他准备上朝,已穿好官服的时候,让侍女送上肉汤,故意打翻沾污了官服。侍女匆忙收拾,刘宽神情不变,缓缓地对侍女说:“汤烫伤你的手了吗?”他的*情气度如此。国内的人都称他是长者。

[刘宽文言文原文及翻译]相关文章:

第6篇:《山权数·刘向编》原文及翻译

桓公问管子曰:“请问权数。”管子对曰:“天以时为权,地以财为权,人以力为权,君以令为权。失天之权,则人地之权亡。”桓公曰:“何为失天之权则人地之权亡?”管子对曰:“汤七年旱,禹五年水,民之无髀糇诱摺L酪宰山之金铸币,而赎民之无髀糇诱;禹以历山之金铸币,而赎民之无髀糇诱摺9侍烊ㄊВ人地之权皆失也。故王者岁守十分之参,三年与少半成岁,三十一年而藏十一年与少半。藏三之一不足以伤民,而农夫敬事力作。故天毁???缀邓?u,民无入于沟壑乞请者也。此守时以待天权之道也。”桓公曰:“善。吾欲行三权之数,为之奈何?”管子对曰:“梁山之阳?、夜石之币,天下无有。”管子曰:“以守国谷,岁守一分,以行五年,国谷之重什倍异日。”管子曰:“请立币,国铜以二年之粟顾之,立黔落。力重与天下调。彼重则见射,轻则见泄,故与天下调。泄者,失权也;见射者,失策也。不备天权,下相求备,准下*相隶。此刑罚之所起而乱之之本也。故平则不平,民富则不如贫,委积则虚矣。此三权之失也已。”桓公曰:“守三权之数奈何?”管子对曰:“大丰则藏分,?亦藏分。”桓公曰:“?者,所以益也。何以藏分?”管子对曰:“隘则易益也,一可以为十,十可以为百。以?守丰,?之准数一上十,丰之策数十去九,则吾九为余。于数策丰,则三权皆在君,此之谓国权。”

【译文】

桓公问管仲说:“请问通权达变的理财方法。”管仲回答说:“天以天时水旱体现其权变,地以财物多寡体现其权变,人以能力高低体现其权变,君主以发号施令为权变。君主如不能掌握天的权变,人、地的权变也无从掌握。”桓公说;“为什么不掌握天权,人地之权就无从掌握?”管仲回答说:“商汤在位时有七年旱灾,夏禹在位时有五年水灾。*没有饭吃以至有出卖儿女的。商汤只好用庄山的金属铸币,来赎救*无食而出卖儿女的;夏禹只好用历山的金属铸币,来赎救*无食而出卖儿女的。所以,君主对于天时水旱不能掌握防备,人力和土地财物也都无从掌握了。因此,成王业的君主总是每年贮蓄粮食十分之三,三年多就能有相当于够吃一年的贮备。三十七年就能有相当于十一年多一点的贮备。每年贮蓄三分之一不至于伤害民生,还可以促进农民重视农业并勤奋努力。即使天灾毁坏土地生产,发生凶旱水涝百姓也不会有死于沟堑或沿街乞讨的了。这就是掌握天时以对待天的权变的办法。”桓公说:“好。我想实行掌握‘三权’的理财方法,该怎么办?”管仲回答说:“梁山南面所产的纟青茜和山东掖县一带的石壁,是天下稀有的珍宝。”管仲接着说:“用这些东西换取粮食,每年贮备一分,行之五年,国家就有力量使粮价比以前上涨十倍。”管仲接着说:“要铸钱立币,拿出两年的贮备粮雇人采铜,建立冶铜铸币的场所。但物价的水平则要与别国保持一致。因为商品价格偏高,别国就来倾销射利;商品价格偏低,物资会泄散外流。所以要注意比价一致。物资泄散外流,就等于本国失权;被人射利,就等于本国失策了。国家不能防备天时水旱之变,民间只好互相借贷以求自备,等于使*私相奴役。这是刑罚所起和乱国的根本原因。均平变为不均平,富裕沦为贫穷,国家积累就陷于空虚了。这就是天地人三种权变都没有掌握的表现。”桓公说:“掌握‘三权’的理财方法如何?”管仲回答说:“如果大丰收的年份,完成国家长期贮备的一半;歉年也要完成一半。”桓公说:“歉年应当补助,为什么也要完成一半呢?”管仲回答说:“歉年则粮价容易增高,一可为十,十可为百。用歉年掌握丰年,歉年的粮食价钱,一斤可以买上十斤粮;丰年的收粮数字,十斤可以省下九斤钱。国家就有九倍的赢利。然后再用轻重之术策划丰年粮食的经营,‘三权’都将由君上掌握了。这就是国家的通权达变。”

桓公问于管子曰:“请问国制。”管子对曰:“国无制,地有量。”桓公曰,“何谓国无制,地有量?”管子对曰:“高田十石,间田五石,庸田三石,其余皆属诸荒田。地量百亩,一夫之力也。粟贾一,粟贾十,粟贾三十,粟贾百。其在流策者,百亩从中千亩之策也。然则百乘从千乘也,千乘从万乘也。故地有量,国无策。”桓公曰:“善。今欲为大国,大国欲为天下,不通权策,其无能者矣。”

【译文】

桓公问管仲:“请问国家固定不变的政策。”管仲回答说:“国家没有固定不变的政策,因土地有产量的差别。”桓公说:“何谓国家没有固定不变的政策,是因土地有产量之别么?”管仲回答说:“上等地亩产十石,中等地亩产五石,下等地亩产三石,其余都属于荒地。一个农民,一般种田百亩。市场粮价在上述四类地区必然反过来分别表现为一、十、三十和一百。那种精通商品流通理财之法的国家,百亩地的收益就可以赶上并等于千亩地的收益数字。那么,百乘之国就赶上千乘之国,千乘之国就赶上万乘之国了。所以,土地若没有各种不同的产量,国家就不存在所谓理财之策,自然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政策。”桓公说:“好。如今想成为大国,进而由大国统一天下,不懂得通权达变的理财之策,看来是无所作为的了。”

桓公曰:“今行权奈何?”管子对曰:“君通于广狭之数,不以狭畏广;通于轻重之数,不以少畏多。此国策之大者也。”桓公曰:“善。盖天下,视海内,长誉而无止,为之有道乎?”管子对曰:“有。曰:轨守其数,准平其流,动于未形,而守事已成。物一也而十,是九为用。徐疾之数,轻重之策也,一可以为十,十可以为百。引十之半而藏四,以五*事,在君之决塞。”桓公曰:“何谓决塞?”管子曰:“君不高仁,则国不相被;君不高慈孝,*简其亲而轻过。此乱之至也。则君请以国策十分之一者树表置高,乡之孝子聘之币,孝子兄弟众寡不与师旅之事。树表置高而高仁慈孝,财散而轻。乘轻而守之以策,则十之五有在上。运五如行事,如日月之终复。此长有天下之道,谓之准道。”

【译文】

桓公说:“现实行权变之策,后果又将如何?”管仲回答说:“君上若通晓广狭的理财之术,就不致因为国土小而怕国土大的;若通晓轻重之术,就不会因为资财少而伯资财多的。这乃是国家理财政策的大事。”桓公说:“好。那么要用它统一天下,治理海内,并永远垂誉无穷,有办法做到么?”管仲回答说:“有。那就是:使经济统计工作掌握理财方法,使物价调节工作能平衡商品流通,采取措施在物资尚未形成以前,控制成果在事情已成之后,使财物一变为十,九倍为国家赢利。号令缓急的方法轻重之策的作用,就在于使财物一个增长为十个,十个增长为一百。然后再把十成的收入对开,用半数的五分之四为贮备,另外的半数则用来搞理财措施,由君主*纵经济上的开放与收闭。”桓公说;“什么叫开放与收闭?”管仲说:“君主不提倡仁,国人就没有互助的风气;君主不提倡慈孝,人们就怠慢双亲而轻于犯过。这是最大的祸乱。君主就要把上述理财成果中的十分之一,用来树表柱立高门表彰仁孝。对于乡中的孝子都送礼聘问,孝子的兄弟不论多少都免服兵役。由于树表柱立高门提倡仁与慈孝,社会财物将广为施散而轻贱下来。国家乘此轻贱之机而运用理财之策掌握之,十分之五的财物又进到国家之手。再运用五成财物继续按照从前的办法去做,象日月不停地运转一样进行。这便是长久享有天下的办法,也可以称之为‘平准之道’。”

桓公问于管子曰:“请问教数。”管子对曰:“民之能明于农事者,置之黄金一斤,直食八石。民之能蕃育六畜者,置之黄金一斤,直食八石。民之能树艺者,置之黄金一斤,直食八石。民之能树瓜瓠荤菜百果使蕃衮者,置之黄金一斤,直食八石。民之能已民疾病者,置之黄金一斤,直食八石。民之知时:曰‘岁旦?’,曰‘某谷不登’曰‘某谷丰’者,置之黄金一斤,直食八石。民之通于蚕桑,使蚕不疾病者,皆置之黄金一斤,直食八石。谨听其言而藏之官,使师旅之事无所与,此国策之者也。国用相靡而足,相困揲而澹,然后置四限高下,令之徐疾,驱屏万物,守之以策,有五官技。”桓公曰:“何谓五官技?”管子曰:“诗者所以记物也,时者所以记岁也,春秋者所以记成败也,行者道民之利害也,易者所以守凶吉成败也,卜者卜凶吉利害也。民之能此者皆一马之田,一金之衣。此使君不迷妄之数也。六家者,即见:其时,使豫先蚤闲之日受之,故君无失时,无失策,万物兴丰;无失利,远占得失,以为末教;诗,记人无失辞;行,殚道无失义;易,守祸福凶吉不相乱。此谓君??。”

【译文】

桓公问管仲说:“请问利用教育的理财方法。”管仲回答说:“百姓中凡有精通农事的,为他立黄金一斤的奖赏,值粮八石;有善养牲畜的,立黄金一斤的奖赏,值粮八石;有精通园艺树木的,立黄金一斤的奖赏,值粮八石;有善种瓜果蔬菜使其产量提高的,立黄金一斤的奖赏,值粮八石;有善于治病的,立黄金一斤的奖赏,值粮八石;有通晓天时的;即能预言灾情,预言某种作物歉收或丰收的,立黄金一斤的奖赏,值粮八石;有懂得养蚕不生病的,也都设立黄金一斤的奖赏,值粮八石。要认真听取这些专家的讲授并把记录保存在官府,要使兵役之事对他们无所干扰。这是国家理财之策的一件大事。这样做可保证国家财用上下消费都很充足,各级积蓄都很充裕。然后就给物资流通划定四方限界,在境内灵活掌握号令的缓急,吞吐物资,用理财之策来控制经济。为做好这些还需要任用五种有技艺的官。”桓公说:“何谓任用五种有技艺的官?”管仲说;“懂诗的可用来记述社会事物,懂时的可用来记述年景丰歉,懂春秋的可用来记述国事的成败,懂出行的可指导行路的顺逆,懂易的可用来掌握吉凶与成败,懂卜的则可预测凶吉与利害。百姓中凡有上述技艺者,都赐给一匹马所能耕种的土地,一斤金所能买到的衣服。这是有助于国君摆脱蒙昧愚妄的一种措施。这五家都可以及时发现问题:懂‘时’的官,使他在事前更早的时候说明情况,君主就不致错过时机,错行理财之策,而带来财源兴盛的结果;懂‘春秋’的官,可以远占得失,以为后来的教训;懂‘诗’的官,记述人们的行动而免于差错;懂‘出行’的官,详述道路的情况而免生误解;懂‘易’的官,可以掌握祸福凶吉,不至于发生错乱。管理这些人应是君主的权柄。”

桓公问于管子曰:“权??之数吾已得闻之矣,守国之固奈何?”曰:“能皆已官,时皆已官,得失之数,万物之终始,君皆已官之矣。其余皆以数行。”桓公曰:“何谓以数行?”管子对曰:“谷者民之司命也,智者民之辅也。民智而君愚,下富而君贫,下贫而君富,此之谓事名二。国机,徐疾而已矣。君道,度法而已矣。人心,禁缪而已矣。”桓公曰:“何谓度法?何谓禁缪?”管子对曰:“度法者,量人力而举功;禁缪者,非往而戒来。故祸不萌通而民无患咎。”桓公曰:“请闻心禁。”管子对曰:“晋有臣不忠于其君,虑杀其主,,谓之公过。诸公过之家毋使得事君。此晋之过失也。齐之公过,坐立长差。恶恶乎来刑,善善乎来荣,戒也。此之谓国戒。”

【译文】

桓公问管仲说:“利用权柄的理财方法,我已经明白了,要维护国家巩固又该怎么办呢?”回答说:“有专能的人才既已授官使用,懂天时的人才既已授官使用,通晓得失规律、万物始终的人才,君上都已经授官使用了,其余则依照一般方法管理就行了。”桓公说:“何谓按一般方法管理?”管仲回答说:“粮食是人们生命的主宰,知识是人们治事的帮助。但百姓知识多了君主就可能愚昧,就好象民富则君贫,民贫则君富一样。这叫作看到事情的两个方面。国事的关键,全在于政策缓急得当;为君之道,全在于设计法度得宜;人心的整治,全在于禁止邪恶产生。”桓公说:“何谓设计法度得宜?何谓禁制人心邪恶?”管仲回答说:“设计各种法度,要注意量力行事;禁制人心邪恶,要注意惩前毖后。这样,祸事就不会发生,百姓也没有犯罪的忧虑了。”桓公说:“再请谈一谈禁制人心的邪恶。”管仲回答说:“晋国有臣不忠于国君,想杀害君主,属于**的大罪。对所有犯罪的各家,晋国一律都判定他们全家不准任职事君。这就是晋国的不对了。齐国处理此等事件,则按照主从分别定罪。惩治坏人用刑罚,表彰好人用奖赏,这就是戒止人心邪恶的做法。这种做法也可以称之为‘国戒’。”

桓公问管子曰:“轻重准施之矣,策尽于此乎?”管子曰:“未也,将御神用宝。”桓公曰:“何谓御神用宝?”管子对曰:“北郭有掘阙而得龟者,此检数百里之地也。”桓公曰:“何谓得龟百里之地?”管子对曰:“北郭之得龟者,令过之平盘之中。君请起十乘之使,百金之提,命北郭得龟之家曰:‘赐若服中大夫。’曰:‘东海之子类于龟,托舍于若。赐若大夫之服以终而身,劳若以百金。’之龟为无赀,而藏诸泰台,一日而衅之以四牛,立宝曰无赀。还四年,伐孤竹。丁氏之家粟可食三*之师行五月,召丁氏而命之曰;‘吾有无赀之宝于此。吾今将有大事,请以宝为质于子,以假子之邑粟。’丁氏北乡再拜,入粟,不敢受宝质。桓公命丁氏曰:‘寡人老矣,为子者不知此数。终受吾质!’丁氏归,革筑室,赋籍藏龟。还四年,伐孤竹,谓丁氏之粟中食三*五月之食。桓公立贡数:文行中七,年龟中四千金,黑白之子当千金。凡贡制,中二齐之壤策也,用贡:国危出宝,国安行流。”桓公曰:“何谓流?”管子对曰:“物有豫,则君失策而民失生矣。故善为天下者,*于二豫之外。”桓公曰:“何谓二豫之外?”管子对曰:“万乘之国,不可以无万金之蓄饰;千乘之国,不可以无千金之蓄饰;百乘之国,不可以无百金之蓄饰。以此与令进退,此之谓乘时。”

【译文】

桓公问管仲说:“上述轻重平准之法都付诸施行以后,理财之策是否就此结束啊呢?”管仲回答说:“没有,还有御神用宝。”桓公说:“何谓御神用宝?”管仲回答说:“北郭有人掘地而得龟,用这龟就可得到相当于百里土地的利益。”桓公说:“何谓得龟相当于百里之地?”管仲回答说:“让得龟者把龟放在大盘里。君上立即派出使臣,配备十乘马车,携带黄金百斤,到得龟人的家下令说:‘国君赏赐给您中大夫的官服。’还说:‘这是东海海神的后代,样子象龟,寄居在你的家里,赐给您中大夫的官服,终身享用,并给你百斤黄金的报酬。’于是把这龟奉为无价的贵物而收藏在大台之上,每天要血祭四条牛,立名为无价之宝。过四年后,征孤竹国,了解富户丁家所藏的粮食,足够三*五个月吃用,便把丁家主人召来向他说:‘我有一件无价之宝在这里,现在我有出征的大事,想把这个宝物抵押给你,借用你的粮食。’丁氏向北再拜领命,送到粮食,但不敢接受这个作为抵押的神宝。桓公便对丁氏说:‘我老了,儿子又不了解这里的前前后后。你一定要收下这个抵押品。’丁氏回家后,便改建房屋,辅设垫席,把龟收藏起来了。过四年,在兵伐孤竹的时候,即可公开宣布丁家粮食确实满足三*吃了五个月。桓公再举办一种利用贡龟的理财办法:确定文行价值七千金,年龟价值为四千金,黑白子的龟价值为一千金。凡用贡龟制度所得收入,相当两个齐国领土的数字。贡龟的使用: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就把它作为宝物抵押出去,在国家安定的时候就让它在物资流通中起作用。”桓公说:“何谓流通中的作用?”管仲回答说:“市场物价若出现投机诈骗的现象,则国无理财之法而民无生活之路。所以,善治天下者,要掌握粮食、钱币两大投机对象以外的物资。”桓公说:“何谓两个投机对象以外的物资?”管仲回答说:“万乘之国不可以没有价值万金的库藏龟宝,千乘之国不可以没有价值千金的库藏龟宝,百乘之国不可以没有价值百金的库藏龟宝。利用这种后备的宝物,同国家政策号令的进退相结合,这就可以叫做乘时调节市场的物价。”